油价调整机制的完善路径_油价调整机制的完善路径有哪些
1.如何促进能源供给体制化改革1000字
2.2020年中石油退出市场化政策?
3.如何完善公务员转任监督激励机制
国际坐标细定位—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战略SWOT分析
2004年原油进口首次突破1 亿吨,导致石油对外依存度接近40%。近年来,作为中国石油安全战略的实施主体,虽然三大石油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以下简称“中国石油”/CNPC)、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中石化”/SINOPEC)和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中国海油”/CNOOC)在国际化经营中取得了不少成就,但是其“走出去”之路却屡屡遭遇坎坷和曲折。SWOT系统分析法是企业战略管理中普遍使用的一种有效的分析方法,即通过对企业自身的优势(Strengths)和弱势(Weaknesses),以及企业外部环境所带来的机会(Opportunities)和威胁(Threats)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最合适的战略选择。用SWOT法分析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战略,有助于我们更清晰地找准自身定位和发展方向。
内在条件
中国石油企业
具有的五大优势(S)
(1)信誉与品牌优势。我国三大石油公司都以“中国”冠名,作为国有控股骨干企业,其信誉和品牌优势十分明显。据美国《财富》杂志评选的2003年世界 500强公司排名,CNPC和SINOPEC分别名列第69、70位,同时两家公司也分别位居中国企业500强第一、二位。而CNOOC位居中国企业 500强第38位,有望在未来几年内逐步从单纯的上游公司转变为上下游一体化的综合能源公司,并进入世界500强。
(2)资本与融资优势。从2000年4月到2001年2月,CNPC、SINOPEC和CNOOC相继在境外成功上市,这不仅表明中国石油管理体制改革取得重大进展,而且有利于从国际金融市场获得投资资金,扩大国外油气勘探规模,提高国际化经营和管理水平。在2003年“亚洲企业1000”排行榜中,虽然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只排在第20位和第28位,但是它们被认为是最赚钱的公司。
(3)一体化经营优势。1998年中国石油石化行业大重组,中国三大石油公司沿进行产业链延伸,原有的勘探、开发、炼制、运输、国内销售和对外贸易分割的体制已为三家上下游一体化经营的国家石油公司所取代,真正成为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的市场竞争主体,并逐步与国际上的大型跨国石油公司的现代企业制度接轨。这不仅增强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也为其与国外石油公司的合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4)国际化经营的初步基础和经验。中国石油工业经过50多年的发展,其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在思想观念、精神风貌、石油地质理论创新、勘探开发技术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走过十多年国际化经营之路的CNPC已经开始进入自我积累、滚动发展的良性循环阶段,而紧随其后的SINOPEC和CNOOC近年来也加快了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步伐。它们在参与海外不同规模、不同合作模式项目的开发、建设与管理过程中,积累了一些从事跨国经营的宝贵经验。
(5)中国石油企业还拥有一支素质相对较高而劳动力成本较低的石油专业技术力量。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弱势(W)
(1)企业管理不成熟。三大石油公司在总体上缺乏一个统一的中长期发展规划,特别是作为国内的竞争对手,对于如何在跨国经营中形成合力、一致对外尚缺乏清晰思路。同时,中国的跨国公司对海外子公司的管理还不完善:有的母公司给予海外子公司的经营自主权不足,使之坐失良机;有的母公司对海外子公司放任自流,导致其国际化经验难以落实国内母公司总体经营战略。此外,由于国有投资主体自我约束机制不强,境外公司资产流失现象时有发生。
(2)国内基础压力大。中国目前探明石油可储量52.8亿吨,剩余石油可储量22.5亿吨,人均可量只有10吨,居世界第37位;而且 2002年中国的油气储别只有14.8和40.6,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6.3和60.7(据BP能源统计)。上个世纪中期发现的油田,现在普遍进入高含水期(地下水含量超过80%),开发成本上升,产量减少,效益下降。而且十年来新发现的油气田,多处于中国西部自然条件恶劣的边远地区,开发难度较大,需要国家和石油公司投入大量资金。这表明,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任重道远。
(3)资产结构不合理。中国石油企业将大量资金投入到炼油厂和输油管道等基础设施项目。2003年中国炼油厂开工率不足80%,然而,国内石油巨头却竞相新建或扩建千万吨级以上的炼油厂。同时,有关数据显示,CNPC的勘探开只占资本支出的61%,SINOPEC只有40%,而西方石油公司这方面的平均支出则为70%。在国内原油产量不足的情况下,三大石油企业如若不能在海外获取更多份额,将难以提高抵御国际石油市场风险的能力。
(4)国际竞争力不强。国外跨国石油公司都是在占有石油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控制的石油量占加工总量的比重往往都在50%以上,甚至超过 100%。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不惜斥巨资进行石油勘探开发,但很多项目大多位于储量日渐减少的地区,或者是西方大型石油公司不愿光顾的低回报的小油田。此外,由于中国石油企业生产工艺水平较低,成品油和相关产品环保标准和质量相对较低,加之原油综合生产成本高,导致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竞争性不强。
(5)不大熟悉国际环境。石油作为战略,在世界经济和政治中扮演重要角色,它不仅是大国利益的交汇点,而且常常与国际环境和产油国国内政治经济环境紧密相连。中国石油企业“走出去”不过十多年,缺乏一支外语好、既懂经营业务又熟悉国际法律的高素质的跨国经营管理人才队伍。而且各公司对大国争夺石油的格局及其影响、产油国政治局势的走势、各国法律的特征和运用、地方文化与风俗关系等都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和处理技巧。
外部环境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机会(O)
(1)全球石油量和可储量呈现增加趋势。在目前高油价条件下,有不少人对世界石油的基础和前景持悲观看法。应该看到,自从石油工业诞生百余年以来,石油即将耗竭的论断一直不绝于耳。但是,这些言过其实的论断总是不断被历史事实所否定。其实,对世界最终可的石油量的评估总是在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而不断修改、调整和提高。这表明,中国石油公司跨国经营是有一定的基础的。
(2)中国加入WTO后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提供了机遇和有利条件。入世不仅有利于中国石油企业在WTO多边贸易机制内享受国民待遇,而且还能够在更大范围内和更深程度上参与国际经济合作与竞争,更便捷地引进国外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发挥后发优势,促进企业技术更新、装备改造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石油经济全球化和石油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使得各国石油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一种“集体安全”,为中国石油企业参与国际合作提供了一定条件。
(3)中国与大多数产油国保持着良好的政治关系。在和平与发展仍然是世界主题的今天,作为负责任的发展中大国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增强,和平外交政策受到世界各国普遍赞扬。中国在和平共处原则的基础上与世界上大多数产油国都建立了良好外交关系。特别是与中东、北非、中亚和俄罗斯等“世界石油供应心脏”地区的政治经济关系不断发展,从而为中国石油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创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
(4)中国经济外交和能源外交初见成效。中国经济快速增长和巨大而稳定国内市场,为中国发展与产油国之间的“大经贸”关系和开展经济外交创造了的有利条件。近年来,中国通过石油外交为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营造了良好的国际氛围。由于世界石油的不平衡分布,许多石油国出于对本国经济发展的考虑,都竞相实行对外开放,每年有数百个石油勘探开发的招标和双向谈判机会。这就为中国的能源外交和石油企业跨国经营提供了有利的外在条件。
(5)油气勘探理论和技术不断取得突破。地震技术的发展使深海石油开、复杂地形地貌等地区石油勘探开成为现实。同时,基于计算机技术、机器人技术和电讯技术的自动钻井系统、智能完井系统、油气人工举升技术、井下油水分离技术以及油田开发中的地震可视化技术等不断取得新的突破。所有这些,都为中国石油企业实施跨国经营构建了较高的技术平台。
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面临的威胁(T)
(1)同业对全球油气控制权的竞争更加激烈。目前,美国及欧洲石油巨头几乎垄断了全球4/5的优质石油,中国企业要想进入它们的“势力范围”并不容易。中国处在亚太新的能源消费增长中心,与周边石油消费大国(美国、日本、印度、韩国等)的竞争和冲突将不可避免。中国石油企业其在国际市场的油气拓展的有利空间可能被不断挤压。
(2)中国石油企业跨国经营的地缘政治压力和风险较大。中国在海外的石油投资和石油进口主要集中于中东、北非、尼日利亚、委内瑞拉等政治局势不稳定的地区和国家。目前中国进口的石油一半以上来自中东,由于该地区民族和宗教矛盾尖锐、领土纷争较多,政局最为动荡不定。而且由于伊拉克战争后美英等国对中东局势的影响,中国石油企业进入该地区或从该地区进口石油,不仅要处理较为微妙的大国利益关系,而且会承担较大的政治风险。
(3)石油霸权主义的威胁与海上运输生命线的安全隐患。过去,石油一直是大国争霸的重要对象,现在大国势力仍然在博弈全球优质油气。特别是美国,其能源战略目标就是利用其军事、经济的优势建立一个多重结构的全球石油霸权体系。为此,美国不仅垄断了大量的石油,而且控制了许多具有战略意义的海上石油通道,例如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等,以便对其他国家进行制约。而中国60%的进口石油对马六甲海峡等海上路径的依赖十分严重,这势必对中国海外石油运输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4)“中国石油威胁论”不断抬头。近年来,美国等国家有意忽视伊拉克战争引起的油气地缘政治动荡、美欧大石油垄断资本减少投资和限制产量等因素对世界油价波动的根本性影响,却不断散布“中国石油威胁论”,说什么中国石油过度进口造成了世界油价上涨、中国能源需求量的不断增加已构成对美国、日本等能源安全的威胁和挑战、中国可能取军事手段维护石油安全,从而威胁地区稳定与安全等。近年来,中国石油企业海外拓展屡遭干扰、排挤的多个事例,证明“石油威胁论”制约了中国石油企业的国际化经营。
(5)全球石油供应安全风险依然存在。石油作为战略商品,具有经济和政治双重属性。全球石油供应链和价格形成机制除了受市场经济规律影响外,往往受国际政治因素的制约,以致于石油价格在某种情况下常常表现为所谓的“政治价格”。13年以来的30年间,世界石油价格的多次暴涨由政治引起的。2004 年油价持续走高的事实表明,一旦主要国际石油市场出现“风吹草低”,全球石油价格暴涨或供应链暂时中断的风险就可能出现。
战略对策
基于上述SWOT分析,中国石油企业国际化经营的发展战略的选择应是企业自身的优势(S)和弱势(W)、外部环境所包含的机会(O)和威胁(T)的相互匹配而成跨国经营SWOT战略矩阵:SO战略、WO战略、ST战略和WT战略,并提出十个战略对策要点(见下表)。
综上所述,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实施国际化经验的战略目标应该是:依托国家力量和能源外交,充分利用国内外“两个市场、两种”,以实现国家石油安全为己任,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核心,以油气勘探开发和经营为龙头,以低风险竞争或竞争下的合作为纽带,在全球范围内优化配置,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尽早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中国特色的现代跨国石油公司。
如何促进能源供给体制化改革1000字
《经济运行的均衡与非均衡分析》上海三联书店1988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商务印书馆2000
《资本市场:结构调整与资产重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公共经济学导论》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第二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资本论>的现代解析》,经济科学出版社2005
《以制度和秩序驾驭市场经济》,人民出版社2005
《市场秩序和规范》,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现代经济学通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转型经济学》,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8
《创新型经济:经济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0 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建立和规范社会主义统一市场秩序研究(200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经济转轨中城乡互动、工农互促的协调发展道路问题研究(2005)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基于自主创新能力增进的产学研合作创新研究(2010) 2004年
出任贵州财经大学名誉院长
2003年
著作:公共经济学
与刘建平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2
论文:
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经济学分析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2003/1 人大复印资料:工业经济 2003/4
干预市场的效率与规则
山西大学学报 2003/1
用经济理论创新推动改革与发展
江苏社会科学2003/2
城市功能意义的城市化及其产业支持
经济学家2003/2 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3/3
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创新和实践价值
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3
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4
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
政治经济学评论2003/1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
著作:
《资本市场: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4转轨时期中国经济运行与发展
洪银兴刘志彪等主编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4
论文:
西部大开发和区域经济协调方式
管理世界2002/3
社会主义条件下的私人资本及其收入的属性
中国社会科学2002/4
以创新的理论证明马克思主义强劲的生命力
教学与研究 2001/1
新经济条件下的信息产业
南京社会科学 2002/3
信用经济、虚拟资本和扩大内需
经济学家 2002/4
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创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学术月刊 2002/11 人大复印资料: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2003/2
论市场取向的所有制结构改革的深化
当代经济研究2002/11
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
经济学动态 2002/12
资本及其收入的属性研究
理论前沿 2002/1
借助发展新经济提高中小企业竞争力
产业经济研究创刊号 2002
苏南模式与中国经济的市场化
洪银兴陈宝敏宏观经济研究2002/10
市场秩序和市场规则
南京大学学报 2002/3
2001年
著作: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
商务印书馆2001
发展经济学与中国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论文:
新经济的经济学分析
江海学刊 2001/1 10000字
大学密集区高新技术产业与城市的互动发展 (与周诚君合)
现代城市研究 2001/1 5000字
中国市场化渐进式改革路径的一种选择
经济学家 2001/1 12000字
区域经济差距与西部开发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2001/1 10000字
关于企业家制度建设的几个问题
中国工业经济 2001/4 7000字
WTO条件下贸易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
管理世界 2001/2 11000字
中国结构调整的动力机制
转轨通讯 2001/1 6000字
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兼与温州模式比较(与陈宝敏合作)
改革 2001/4 10000字
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劳动价值理论的几个问题
江苏社会科学 2001/5 6000字
先进社会生产力与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学术月刊 2001/10 8500字
光明日报 2001-11-27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习与参阅》2001/24净化科学研究的学术环境
人民日报(海外版)
高科技与风险投资机制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1/11 8000字
2000年
教材:
现代经济学(第3版) 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0/6
专著: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 (与沈坤荣等合作)
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6
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主编
商务印书馆 2000/12
论文:
城市化模式的新发展 (与陈雯合作)
经济研究 2000/12 9500字
非均衡市场理论和我国现阶段的买方市场
学术月刊 2000/1 11000字
推动经济回升的宏观扩张性政策取向
经济学家 2000/1 11000字
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的资本经营路径
教学与研究 2000/1 10000字
重建社会主义经济学
中国经济问题 2000/3 8500字
乡镇企业发达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 (与孙宁华合作)
宏观经济研究2000/4 10000字
追寻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展的历史轨迹 (与蒋伏心合作)
学术月刊 2000.8 8500字
经济增长方式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南京经济学院学报 2000.1 10000字
以高科技为导向迎接“入世”
南京社会科学 2000.3 5000字
《资本论》和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经济的发展
当代经济研究2000.8 8500字
国企改革,路在何方
上海改革 2000.3 5000字
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研究 (与沈坤荣等合作)
江苏社会科学 2000.2 11000字
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协调机制 (与范从来合作)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0.4 8500字
构筑新世纪江苏发展的基础:经济结构现代化
现代经济探讨 2000.6
1999年
论文:
1、 企业重组:目标和路径
经济学家1999.1 9000字
2、 增长方式和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99.3 10000字
3、 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改革和发展
经济评论 1999.3 6000字
4、 企业重组秩序论
财经科学 1999. 1 9000字
5、 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基本内涵
管理世界 1999. 4 9000字
6、 江苏现代化的目标和进程
南京师大学报 1999.5 9000字
7、 社会主义经济学的改革和发展
教学与研究 1999. 4 6000字
8、 经济波动的一般性原因分析
当代经济研究1999. 7 6000字
9、 论企业家制度建设
群众 1999. 8 5000字
10、 竞争、合作和垄断
江苏经济探讨 1999.1 5000字
11、 1999年:扩大内需与调整结构结合
南京社会科学 1999. 3 5000字
12、 由批判转向建设—研究《资本论》的思路
南京大学学报 1999.4 6000字
13、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重在规范 5000字
江苏改革 1999.12
1998年
一、著作:
1、现代经济学 (教材) 洪银兴主编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4 36万字
2、赢得市场--市场经济理论的新发展
中国青年出版社1998.9 24.5万字
3、转向市场经济体制的秩序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8.12 16万字
4、现代财政学 (教材)洪银兴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8.12.37
二、论文:
1、现阶段的所有制结构与公有制的实现形式
南京大学学报 1998 .1 10000字
人大复印:《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与实践》F13 1998。3
2、企业重组的资本经营路径
管理世界 1998.3 10000字
3、真理标准讨论与社会主义经济学的发展
江海学刊 1998.5 9000字
4、现代市场经济理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经济评论 1998.6 11000字
5、中国买方市场的基础和市场扩容
经济日报 1998.6.1 3000字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 1998.4
6、启动购买需求促进经济持续增长
中国证券报 1998.9.22 2500字
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1998.6
7、经济、管理类专业课程设置的思考
高教研究 1998.1 3500字
8、论买方市场背景下的经济增长
经济学家 1998.1 7500字
9、企业重建和企业文化的建设
群众 1998.2 4000字
10、乡镇企业的新台阶:组织企业团队
江苏通讯 1998.9 4800字
11、发展知识经济,现在可做些什么?
新华日报 1998.8.6
12、当前拉动需求的重点在哪里?
新华日报 1998.9.17 3000字
13、地区经济差异的变化与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
经济科学出版社(1998。11):《中国改革与发展的制度效应》
三、获奖:
1、资本经营和企业重组
天津日报 1998 3 19年度全国报纸理论宣传优秀文章一等奖
2、全要素生产率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
教学与研究 首届华堂杯优秀理论征文优秀论文奖 1998。12。中国人民大学
3、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高等教育出版社普通高等学校第二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奖二等奖 1998 (教育部)
19年
著作:
转轨阶段的经济运行和经济发展
江苏人民出版社19年版 48万字
论文:
1、 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经济研究 19 N 6 8500字
2、 地方行为和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经济学家 19 N 1 9000字
3、 全要素生产率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中的作用
教学与研究 19 N 1 8500字
4、 乡镇企业高效率的产权解释
管理世界 19 N 4 9000字 与袁国良合
5、国有企业改革:产权、结构和文化
江海学刊 19 N 4 9500字
6、 企业重组和结构调整
经济学家 19 N 5 10000字
7、 在经济稳定增长中实现转型
经济社会体制比较 19 N 5 8500字
8、 论买方市场条件下的结构调整
中国工业经济 19 N 8 8500字
9、苏南乡镇企业的历史命运
经济纵横 19 N11 5000字
10、 以资本经营推进企业重组
群众 N 12 5500字
1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公有制实现形式
光明日报 19年11月17日 3000字
1996年
一、著作:
1,国际商务导论中国青年出版社1996年10月
2,中国区域发展中的江苏经济 陈得明 洪银兴曹勇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
3,苏南乡镇企业高德正洪银兴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7月
二,论文:
1,关于江苏产品市场竞争力的研究报告 主持和执笔 江苏社会科学1996年第3期。
2,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地方功能 洪银兴 曹勇 经济研究 1996年第5期。
1995年
一,论文:
1、《海峡两岸经贸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几个问题》11000字
与沈坤荣合作中国社会科学1995年第3期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6年第4期。
2、《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中的产权问题》5500字
经济学家 1995年第1期
3、《上海与苏南应实现经济一体化》 6000字
上海经济研究 1995年第2期
4、《国有制企业改革之我见》 6000字
江南论坛1995年第2期
5、《协调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途径》7500字
江海学刊 1995年第3期
6、《江苏现代化的战略思考》 6000字
南京大学学报 1995年特刊
7、《股份制和国有企业的制度创新》 6000字 与姜宁合作
江苏社会科学 1995年第5期
8、《市场竞争力与产业优势》 5500字
江苏经济 1995年第10期
9、《关于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几个问题》 5500字
经济纵横 1995年第11期
10、《市场经济与市场创新》 7500字
管理世界 1995年第6期 新华文摘1996第3期
11、《上海和苏锡常:一体化和产业分工》 10000字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浦东开发和迈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
12、《在区域共同发展中推进苏北现代化》 5000字
新华日报 1995年5月16日
13、《苏南与上海:竞争、依赖和一体化趋势》 6500字
南京社会科学 1995年第7期
1994年
一,著作:
1、《中国***经济思想史论》卫兴华洪银兴主编
42万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4年3月
2、《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发展》 洪银兴著
21.3万字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4年8月
3、《财政学》 洪银兴主编 29.6万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10月
二,论文:
核心刊物
1,《蒋学模经济思想述评》 18000字
中国社会科学 1994年第4期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1996年第1期。
2,《农村的非农化及其与农业发展的协调》 8500字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94年第3期
3,《论通货膨胀的均衡》 4000字
生产力研究 1994年第3期
4,《企业家对经济发展的巨大作用》 7000字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1994年第8期
5,《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的环节和成本》 9500字
学术月刊 1994年第10期
6,《中国通货膨胀的形成机理和治理对策》 6500字
经济学动态 1994年第12期
7,《农村工业化与农业发展的协调》 6500字
江苏社会科学 1994年第3期
8,《论金融深化和资金融通》 6500字
南京社会科学 1994年第7期
一般刊物
9,《建立具有发展功能的财政机制》 6500字
财经问题研究 1994年第8期
10,《经济发展的区域性梯度及其协调》 7000字
经济纵横 1994年第7期
11,《论市场规范》 9500字 合著
经济纵横 1994年第10期
12,《在改革中救活国有企业》 3500字
江苏经济探讨 1994年第6期
13,《略论美国高校经济类院系的教学》 4000字
高教研究与探索 1994年第1期
报纸论文
14,《市场建设:新目标、新方式》4500字 合著
新华日报 1994年5月20日
16,《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基础》 4500字
粤港企业家报 1994年7月10日
17,《从放开走向建设》 2000字
新华日报 1994年3月14日
三,政策咨询报告:
18,《对江苏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八点建议》
2500字 动态研究与决策建议 1994年4月20日
19《增大财政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的可靠途径》
1500字 动态研究与决策建议 1994年5月8日
1993年
一、著作:
1、《非均衡经济运行和发展的秩序》 22.3万字
云南人民出版社1993年4月
二、论文:
1、《中国市场化过程的非均衡和均衡》 9000字
经济学家 1993年第5期
2、《我的市场经济运行机制观》 30000字
江苏人民出版社:《我的市场经济观》1993年
3、《论经济增长的速度、效益和波动》6500字
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6期
4、《步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乡镇企业面临五大革命》
江苏政报 1993年第2期 4000字
5、《论高校科技产业》 9000字
南京大学学报 1993年第4期
6、《在宏观调控中求发展》 4500字
市场经济导报 1993年第3期
7、《论非均衡经济增长》 8000字
南京大学学报 1993年第1期
8、《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机会和途径》3000字
科技与经济 1993年第1期
9、《要用市场经济观判断经济是否过热》4000字
江苏经济 1993年第3期
10、《建立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机制》 4500字
人民日报 1993年6月25日
11、《走向市场经济:革谁的命》 4500字
经济学消息报 1993年7月29日
12、《建立市场经济的产权基础》 4500字
中国企业报 1993年4月25日
13、《论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市场基础》 5000字
新华日报 1993年10月15日
14、《换个视角再评判》 2500字
新华日报(新华论坛) 1993年2月15日
15、《确立市场经济的速度观》 2000字
新华日报(新华论坛) 1993年2月22日
16、《识制约 求机遇》1993年5月3日
17、《李国鼎经济思想和台湾经济起飞》 10000字
中华经济圈(香港) 1993年第一期
18、《私营经济成长的环境》10000字 《私营经济论》
第4章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年
19、《1989年以来中国乡镇企业发展分析与评估》
15000字 与范从来合作 《89年以来中国经济形势分析》第5章 香港励志出版社1993年
1992年
一、著作:
1、《发展资金论》 30.3万字
人民出版社 1992年7月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胡福明洪银兴主编
12万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3年12月
二、论文:
1、《农村工业化和农业生产要素结构的优化》7500字
城乡经济 1992年第12期
2、《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一场革命》7000字
人民日报 1992年12月29日
3、《居民消费增长的秩序》 6500字
消费经济 1992年第3期
4、《经济运行机制的有序结构:和市场》8000字
经济管理出版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1992年
改革 1992年第2期
5、《论非均衡经济发展的秩序》 9000字
经济研究 1992年第4期
6、《关于国营大中型企业进入市场的思路》8000字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1992年第2期
7、《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市场取向》 7500字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92年第3期
8、《发展资金论纲要》8500字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1992年第1期
9、《高科技产业的经济学考察》 6500字
高校理论战线1992年第1期
10、《企业集团--和市场的结合部》 5000字
集团经济研究1992年第1期
11、《搞好大中型企业的目标是使企业成为市场主体》
4500字 江苏经济探讨 1992年第1期
12、《发展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5500字
经济学动态 1992年第5期
中国经济科学年鉴1993
13、《产权制度改革:企业进入市场的基础》3000字
社科信息 1992年第5期
1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的理论支撑》
4000字 经济论坛 1992年第4期
15、《论利用外资的适度规模》12500字 与刘欣华合作
经济学家 1992年第1期
_16,《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市场趋向》4000字
_经济参考报 1992年3月17日。
1991年
一,著作:
《避开通货膨胀的改革》 洪银兴等著 四川人民出版社 1991年 20.5万字
二,论文:
1,《论资金积累机制的调整和完善》 7500字
中国工业经济研究 1991年第1期
2,《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理论思考》
9000字经济学家1991年第1期
3,《资金积累和集中定义的界定》 6000字
洪银兴王国刚江苏社会科学 1991年第3期
4,《资金积累机制及其矛盾》 6500字
经济学动态 1991年第1期
5,《改革与发展的协调》7000字
江海学刊 1991年第4期
6,《和市场分层次多重结合》5500字
经济纵横 1991年第1期
7,《适合我国现阶段生产力水平的所有制结构》
4500字 新华日报(5.27)
8,《搞活大中型企业的市场环境》4000字
经济论坛1991年第6期
9,《制约最优积累率的价值和使用价值因素》
6000字 投资经济 1991年第3期
10,《中国农村改革的效应分析》9000字
经济与管理科学 第3期爱沙尼亚国际会议论文
1990年
一,著作:
1,社会主义经济的经典理论 20万字 王国刚、严强、洪银兴
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0年3月
2,发展经济学通论 22万字 江苏人民出版社 1990.7
二,论文:
1,平抑市场物价的消费机制 经济论坛 1990年第2期
2,社会主义的经典理论史要南京大学学报 1990年第3期 合作者王国刚
3,中国经济发展理论纲要 南京社会科学 1990年第3期
4,现阶段私营经济成长的环境 社会科学战线 1990年第4期
5,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江海学刊 1990年第6期
6,论改革和发展相协调 经济纵横 1990年第1期
7,抓住紧缩需求提供的发展机会 1990年3月23日人民日报
8,和市场结合的难点和重点 1990年10月20日光明日报
2020年中石油退出市场化政策?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经济增长从速度转向质量的关键期,能源发展也站在了新的历史转折点上,到了由“大”变“强”的关键阶段。这一根本性的重大转型,是我国经济社会领域一场深刻变革,必须以更长远更广阔的视野,清醒认识,未雨绸缪,从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把握好国际竞争的新定位和新优势,确立能源战略的重点和措施。
1.制定能源战略,明确2050年的发展方向和路径。
建设能源强国必须遵循以下原则,从全球视野制定一个长远的、符合国情的、可操作的能源发展大战略:立足今后50年,至少考虑到2050年。根据能源发展规律,一种新的能源占能源总供应量的比重由1%上升到50%,替换周期平均需100年,大规模能源系统的建设周期一般需要20―30年,新能源从开始研究到推广应用的周期则需要30―50年,因此,能源发展必须有长远的战略眼光。立足统筹。一是统筹能源与经济发展,既要保障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又要对化石能源消费提出总量控制目标,确定合理的发展速度、产业结构和消费模式,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二是统筹国内与国外,既要发展全球性多元能源供应体系,又要立足国内解决能源缺口;三是统筹能源与、运输等外部因素,尽早建设煤炭运输新通道,即准格尔至集宁―正兰旗―多伦―围场―凌源至绥中芷锚湾,保障曹妃甸和芷锚湾两个深水港成为我国能源大通道的咽喉地位;四是统筹能源各部门、各环节的发展,合理规划输煤与输电,合理布局火电与核电,协调电源与电网的发展。立足国情,坚持因地制宜。大基地建设、远距离输送不是唯一的方式,从发展趋势看应鼓励小规模、低电压、分散型、就地消纳的新能源和分布式能源。对不具备远距离输送条件,也不能就地消纳的,可暂缓发展或待机发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立足节约,形成节能优先体制机制。按照科学供给满足合理需求的原则,合理控制能源消费增长速度和消费总量。立足科技创新,抓住世界新一轮能源革命的历史机遇,提高整个能源供应的技术附加值含量。
2.完善能源安全保障体系,保障能源安全供应。
树立并落实互利合作、多元发展、协同保障的能源安全观,全面注重油、气、煤、核等的供应安全,为国家安全及经济安全提供能源保障。取综合措施保障石油安全。一是加强国内油气的勘探开发,保持石油供应长期稳定;二是尽可能加入到国际合作架构中,全面进入国际市场,特别是积极参与期货和现货交易,将市场作为获得石油产品的主要手段;三是逐步建立和完善石油战略储备体系和预警体系,在建立完善现货储备的同时,抓紧建设石油期货储备;四是把金融安全与石油安全合并考虑,建立外汇储备与石油储备的转换机制,使国内庞大的外汇储备服务于国家经济安全和能源安全,统筹协调相关金融机构和石油石化企业,争取国际石油定价权,有效规避国际油价风险;五是积极稳妥推进石油替代。提高煤炭的安全、高效、清洁开和利用水平。在完成煤矿经营体制整顿基础上,应重点解决煤炭安全生产问题;煤炭开发从以扩大生产规模为主调整为建设安全高效现代化煤炭工业为主。建立铀储备机制,建成首批储备库。加快国内铀的勘察,在保有一定储量条件下,尽量多地利用国外铀。建设安全、经济、稳定、智能的电网和电力系统,提高电网抵御军事打击、恐怖活动、自然灾害的能力。
3.切实解决结构调整问题,为优化能源结构奠定基础。
能源结构的重大调整需要较长周期,欧美等国的能源结构调整均用了20多年时间,才实现多元化,明显降低了对煤炭和石油的依赖程度。优化我国能源结构,必须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吸取日本福岛核电站事故教训,在确保安全和自主创新的基础上审慎发展核电。一是确保风险可控。建立对安全可靠性、核废料处理、环境影响、核燃料供应等风险进行控制的有效机制,完善新建电站的前置许可制度,全面评估安全和可靠性等问题,并给公众提供参与评估的机会。二是尽早实现关键部件国产化,加快核电设备设计和制造的自主化步伐,构建以核电机型设计为龙头的中国核电设计、生产、供应产业群,注重标准化建设。三是加快核电人才的培养。创新机制,解决水电开发的有序和面临的生态保护和移民安置问题。一是鼓励投资各方组织覆盖全流域的股份制开发公司,以效率最佳原则优化排定开发顺序,切实落实统一规划、统一标准、协调建设。二是注重公众参与,建立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机制。三是转变单纯补偿移民的做法,推进移民的土地流转权转化为资本投资的改革,切实维护移民权益。协调配套政策支持新能源发展。一是建立新能源发展协调机制,对新能源政策进行统一协调,避免政出多门影响政策整体效果的情况。二是调整政策支持重点,从支持上规模转到支持技术进步,从支持产业中游及设备制造环节转到支持上游研发和下游应用,鼓励企业通过技术创新、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实现商业化运营。把发展天然气作为优化能源结构的重要途径,加快发展。一是调整当前的天然气依附于石油的发展战略,出台扶持天然气发展的政策,提高天然气的市场竞争力。二是大力加强天然气输送管网和终端消费的开拓,协调天然气上、中、下游的规划,尽早建立公正、灵活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三是积极推动民营企业进入煤层气、岩层气开发市场,统一对煤层气开发的和基础设施管理,使煤层气和非常规天然气成为重要的补充气源。四是将储气库建设纳入能源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内容,及早做好储气库选址及建设工作,确保供气安全。
4.确立节能减排优先原则,全面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培育碳排放交易市场,通过市场的激励机制调动企业减排的积极性。允许能源密集型企业选择自愿减排协议进行减排;充分利用CDM机制,获取国际减排资金,承接节能减排技术的转移和扩散;逐步引入碳银行制度,为地区和重要企业建立碳账户,鼓励碳交易。建立绿色税收体系,用财税手段支持绿色低碳经济发展。提高税和环境补偿标准,将环境损害成本和耗竭成本反映到能源价格中;降低高能耗产品的出口退税甚至征收出口关税,减少能源以载能产品的形式出口;提高能源消费税,增加能源使用成本;研究开征碳税,对实施节能减排的技术改造项目,实行贴息优惠政策,加大对高耗能、高耗材、高排放、低效能产业的技术改造力度;加快传统火电机组改造升级,推广洁净煤利用技术,提高发电效率。根据东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容量,科学安排中西部的节能减排指标,不搞一刀切,避免不必要的行政手段。确定行业能耗标准,实行优胜劣汰。确定各行业先进耗能量标杆作为奖惩基准,使行业节能有标准,避免年底突击“冲刺”指标。
5.加大能源科技投入,明确相关技术路线。
加大能源领域的科研投入,显著提高能源研发投入比重,激励创新。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组织重大能源问题科技攻关,研究和跟踪重大能源技术的变化趋势,实施重大能源工程的技术论证,明确相关技术路线和发展目标。鼓励风险投资、股权投资等各类资金参与新能源技术研发;鼓励能源企业自主研发,对企业投入的研发费用给予税收优惠,为能源长期可持续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增加能源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扶持力度,努力降低能源技术商业化应用的成本。
6.培育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能源企业。
完善行业管理体制,建立平等的市场准入制度和公平竞争的市场机制,催生国际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跨国能源企业集团。鼓励扶持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促使其成为能源企业的生力军,为能源企业拓宽做大做强的新机制。转变对中央企业的经营业绩考核方式,根治急功近利、竭泽而渔、张扬政绩的行为。对竞争领域的能源企业,不再考核总利润,改为考核单位资产的利润率水平和资产负债率水平以及节能减排成效,引导竞争领域的能源企业追求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和投资安全水平;对垄断领域的能源企业,如电网企业,不再考核总资产排名和总利润,改为考核单位有效资产的过网输电、配电的电量水平,引导电网企业提高效率,降低成本,鼓励其积极消纳风电等新能源电量。鼓励企业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使能源企业走上内涵式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7.深化改革,完善能源管理体制。
体制是实现战略和规划目标的保障,“十二五”期间必须在体制改革方面有新的突破,这是保证能源发展由大变强的关键环节。组建统一的能源管理部门,切实转变职能。只有组建一个全新的权责法定、职能清晰、适应国家长远战略发展、改革和国家能源安全要求的现代化的能源管理体制,才能实现历史性大变革和大跨越,为今后几十年发展奠定一个高效的现代化的体制框架和基础。应逐渐淡化行政审批等行政管理职能,的职能主要体现在:制定能源战略、规划和政策,调控能源总量平衡,保障能源安全,调整能源结构,推行能源节约,进行国际能源合作,管理能源信息的统计发布及预测预警,建立公正、公平、公开的市场环境和竞争环境,支持能源技术进步等。推进能源领域市场化改革,引入有效竞争机制。一是在电力行业,建立竞争、开放的电力市场,改革电价形成机制,建立同网同质同价的新电价体系,形成电网吸纳新能源的新体制。二是在石油天然气行业,加快石油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的改革,减少对油品和天然气价格的直接干预;成立全国性的管网公司,实行输配分开,打破地域垄断,鼓励三大石油天然气集团进入对方区域开展业务,形成全方位的竞争格局;放宽民营资本进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管网输送、石油化工、油品流通领域(包括批发和零售环节)的限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天然气管网的建设,同时加强对具有自然垄断特征的管网设施的价格监管;建立完善石油安全预警机制和战略石油储备制度。三是在煤炭行业,建立煤炭现货市场和期货市场,促进煤炭清洁化技术的广泛应用,使我国煤炭工业在国家总体能源战略中的基础性地位得以体现。
8.建立健全能源法律体系,保障能源改革发展。
能源法律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应当是:为新的能源管理体制提供法律依据,为能源企业强盛创造好的法制环境;建立起一个“宏观调控、行业自律服务、企业自主经营、国有资产依法管理”的新的体制格局;建立一整套能源法律原则;构筑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能源市场;调整能源生产、经营、市场、价格、安全法律关系,规范能源投资者、生产者、经营者、使用者的权利义务;解决能源改革发展中的突出难点问题。能源立法的重点,应立足于推动并规范能源行政管理体制和能源市场化改革。当前,能源工业改革已到了攻坚阶段,职能的转变已成为深化改革的制约因素,部门是改革的领导者、组织者和推动者,改革的每一步关键环节都取决于的决策和执行。能源立法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如何依法管理能源、依法推进改革。能源法律体系建设任重道远,必须明确总体思路。一是立法与改革同步;二是制定立法规划,分步实施;三是在先立上位法再立下位法原则下,根据实际情况和需要,成熟一个抓紧立一个;四是积极支持地方能源立法,充分发挥地方立法的作用;五是坚持走民主立法、科学立法之路。
如何完善公务员转任监督激励机制
1、低油价下,保护国内油田勘探开发
2020年3月以来全球油价呈断崖式暴跌,对油气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尤其上游勘探开发环节可谓是元气大伤。
回顾过往,受地缘政治、大国博弈、贸易摩擦等因素刺激,国际油价愈发动荡,建立健全低油价下,国内油气勘探开发保护政策显得愈发迫切。于是,值此两会之际,中石油董事长王宜林在内的多位行业人士纷纷呼吁,坚持加大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不动摇。
具体而言,从政策扶持角度,支持国内页岩油气、超深层油气、深水区油气等领域的勘探开发,包括税收政策、补贴政策等等;从技术发展出发,加大国内接替的技术攻关力度,实现效益开发;从资金保障方面,建议设立国家油气风险勘探基金,并将企业自设的风险勘探投入纳入国家基金,确保低油价时期勘探开发力度不动摇。
2、技能工人高质量发展
国以才立、业以才兴,技能人才是石油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最大支撑。纵观国内油气行业的发展,技术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技术创新尚不能完全满足油气行业发展的需要。对此,行业需要加大创新投入,加快补齐短板,努力攻克石油石化领域关键核心技术。
过程中,上至行业、下至企业需要完善创新机制,助推技能人才高质量发展。多位行业代表提议,应吸引更多年轻人加入产业大军,建立健全培养、考核、使用、待遇等一系列的激励制度。从顶层设计上,完善技工等级晋升制度、职业技能等级认定政策,为技能工人营造更完备的成长路径,形成崇尚技能、尊重技能工人的良好氛围。
3、加快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国内石油石化的发展离不开前沿的技术装备支持。多年来,我国石油石化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需要清醒的是,部分关键核心装备仍依赖国外制造,成为国内能源安全保障的不确定性因素。
基于此,中石化总经理马永生呼吁,国家层面明确牵头部门或在相关部门设立专门机构,归口管理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创新攻关工作,统筹协调相关力量;同时,鉴于针对高端材料、关键装备、核心部件等“卡脖子”项目,建议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扩展资料
中石油行业现状分析报告主要分析要点有:
1、中石油行业生命周期。通过对中石油行业的市场增长率、需求增长率、产品品种、竞争者数量、进入壁垒及退出壁垒、技术变革、用户购买行为等研判行业所处的发展阶段;
2、中石油行业市场供需平衡。通过对中石油行业的供给状况、需求状况以及进出口状况研判行业的供需平衡状况,以期掌握行业市场饱和程度;
3、中石油行业竞争格局。通过对中石油行业的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的分析,掌握决定行业利润水平的五种力量;
4、中石油行业经济运行。主要为数据分析,包括中石油行业的竞争企业个数、从业人数、工业总产值、销售产值、出口值、产成品、销售收入、利润总额、资产、负债、行业成长能力、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运营能力。
5、中石油行业市场竞争主体企业。包括企业的产品、业务状况(BCG、、财务状况、竞争策略、市场份额、竞争力(swot分析、分析等。
6、投融资及并购分析。包括投融资项目分析、并购分析、投资区域、投资回报、投资结构等。
7、中石油行业市场营销。包括营销理念、营销模式、营销策略、渠道结构、产品策略等。
摘要公务员的激励机制是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内在核心机制,它贯穿于公务员制度的始终,是激发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的重要环节。本文将从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运行现状出发,对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完善的思路。
关键词公务员;激励机制;完善
经过二十年的探索与总结,我国公务员制度正在走向成熟,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设计和运行也在逐步完善。但是,由于我国推行公务员制度的时间短,社会又正处于体制转型时期,公务员激励机制在某些地方、某些领域还存在许多问题,或多或少地限制了激励机制的效力,阻碍了激励机制的运行,影响了激励机制的创新。因此,探索完善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路径和方法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 我国现行公务员激励机制存在问题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是上个世纪的90年代,因而在很多方面很不完善,作为激励制度,在这方面我国与外国相比差距很大,在激励制度这方面我国还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在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以后究竟如何呢?在现实运行过程中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1 薪酬激励机制的缺陷:适当水平的薪酬能保障公务员的生活,体现公务员的地位,并在此基础上提高公务员的工作效率。自19
年以来,我国对公务员主要取普遍加薪的手段进行激励,其薪酬水平已处于社会平均水平之上,使公务员的工作积极性得到了一定的提高。从我国公务员目前的薪酬体制来看,问题主要表现为当前薪酬设计过于死板,业绩性薪酬在总薪酬中比重较低;不同级别公务员之间的薪酬差异小,不能反映各种级别、职位人员的劳动价值含量;公共部门内部科技型人员与普通型人员、政务类与事务类人员的薪酬差距也未拉开。种种形式上的公平造成了实质上的不公平,导致公务员的价值和社会地位得不到体现,难以激发其工作积极性。
1.2
考核激励机制的缺陷:在我国对公务员的考核大多只是做作样子,岗位目标设定不够明确,职责分工的不够详细,考核指标的难以量化,部门与党政部门之间、各部门之间、部门内不同岗位之间的考核内容和标准无法统一,考核结果的可比性并不强。同时,年终考核评比中精神激励与物质激励不平衡,物质激励往往是象征性的,缺乏物质的刺激性,因而,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出现优秀等次“轮流坐庄”的现象。现实的考核评比结果大多比较温和,不称职或基本职称的人几乎没有。如,绍兴市二万多名公务员在近两年的考核中,被确定为基本称职或不称职的也就二十多位,约占总数的1‰。可见,考核激励机制对多数公务员而言并没有多大的约束性和激励性考核激励是对公务员的工作业绩通过量化方式进行全面的评价,涉及到公务员的薪酬调整、奖金发放和职务升迁等诸多切身利益。
1.3
晋升激励机制的缺陷:职务晋升是公务员个人成就的集中体现。在轻视物质激励的年代,晋升激励机制作为精神激励的主要方式发挥过重要作用。在现实社会关系中,我国传统的亲缘、血缘关系构成了晋升激励机制的最大障碍,其破坏性主要表现在权力交接的集团垄断性导致权力配置中的近亲繁殖现象,影响公共管理效率的提高。在我国子袭父职、裙带关系、帮派之分古已有之,因而在很大程度上晋升都是添加了人为的因素。
1.4
竞争激励机制的缺陷:在我国公务员的职业一方面稳定性高,用终身雇佣制,无外界劳动力市场的压力,一旦进入公务员队伍就无异于进了保险箱;另一方面竞争过程暗箱操作,人才选拔上论资排辈、任人唯亲,缺乏公开、透明的竞争机制。并且鉴于公共部门的特殊性,对公务员的激励必须按国家的统一条文执行,激励方式缺乏灵活性等,诸多因素都削弱了竞争激励机制的有效性。
1.5
监督激励机制的缺陷:虽然我国公共部门的权力监督主体已相当全面,但监督意识淡薄、监督动力缺乏;各监督机构职责交叉;专门的监督机关难以发挥监督职能;法、检两院的监督职权不能真正独立行使等原因导致监督不力,这些因素应该是不能有效遏制权力腐败的根本原因。在我国监督不是件容易的事,如“三鹿奶粉”,如江苏省某市公安局长公然要挟监督人等等,使得我国的监督只是摆设。
2 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机制的路径
2.1
通过完善考核体系来完善激励制度:首先,应该制定出一个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考核制度。对公务员的考核要从德、能、勤、绩这四个方面进行考核的基础上,把定量与定性结合起来,制定评估实施细则和测评表,把德、能、勤、绩这四项细化,这样的考核制度才可以管理者容易实施,对公务员的评价才能公平公正,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正的激励。其次,确立合理科学的评估标准,建立量化的指标体系。改变我国以前考核中之划分“优秀、称职、基本称职、不称职”的考核方法,对每一项每一个进行打分量化,进行区别,通过这样才能使考核不流于形式,才能真正评定出一个公务员到底什么地方好,什么地方还不足,对不足的方面进行加强,考核制度也才能真正的发挥它的作用。再次,健全、完善评估方法。在我国考核主要是上级对下级的考核,评估方法单一,使得下级的升迁、嘉奖全掌握在上司手中,随之而产生的便是行贿受贿。因而,在评估中我们应该坚持领导考核与群众考核相结合,积极引进国外的先进评估方法,,如图表示评估方法、排列式评估方法、强制性选择的评估法、述职评估法、目标评估法等。同时我们还应建立独立的评估机构,比如英国它们成立了专门的评估部门-国家审计办公室,同时还启用大量的私人顾问在广泛的公共服务领域深入市民中进行评估,我们可以以此为参考建立这样的独立机构,相信这样的评估才会是公开、公正、有说服力的。
2.2
优化晋升制度,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首先,要增加公务员的职务晋升的竞争性。我国应该建立竞争性考试考核制度,推行竞争上岗、公开选拔等方式,对于内部低级职务的公务员如想升到高级职务,应该进行公务员考试考核来确定是否升迁,对于一个岗位通过对社会全面开放的竞争性考试来录取,努力避免“少数人选人”和“在少数人中选人”的现象,让机关全员参与竞争上岗。其次,增加公务员的级别设置。在我国,高级职务是有限的,而公务员对高级职务的需求是无限的,对每一职务我们的公务员相对应的级别设置比较少,这就使得很多公务员对晋升心灰意冷失去斗志。我们应该在慎重考虑部门、岗位的特殊性之后,结合我国的国情适当的增加某一职务的级别使受到客观因素限制得不到晋升的公务员得到晋升,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再次,优化公务员队伍。我们应该从公务员结构上进行改变,首先,要对不同的岗位又不同的规定,不同的职务进行年龄、性别、专业和文化水平的限制,同时积极疏通与“下”的途径,健全试用期制、免职、降职和引咎辞职等制度,实行最高任职年龄限制,强化领导责任追究制度,大胆提拔和选用那些成绩突出的年轻公务员,使公务员不在受年龄的限制,以此来激发他们的工作积极性。
2.3
从监督制度入手,完善我国公务员激励制度:首先,公务员的奖励应该公开,加强奖励监督。目前法律法规对公务员奖励的事中监督,即评奖过程的监督没有做出规定。虽然法律规定了奖励撤销制度,明确了撤销情形,但是仅仅从受奖者可能违法的角度进行规范,而对于授奖者的违法行为没有进行法律规制。同时对于撤销奖励只规定了撤销机关、撤销后果,没有进一步规定撤销时限、撤销方式、如何监督撤销权的行使过程等内容。为了保证奖励的公正性,我们应该赋予其他竞争者和社会公众异议权,评奖中应当条件公开,名额公开,程序公开,事迹公开来让竞争者和公众监督,在评奖中,要有专人负责监督,处理公众的
反馈信息,对于有决定权的人要严格监督,让他成为公众和舆论监督的焦点不
敢贪污受贿,是公务员的公平感增加,从而增加公务吉利的效果。其次,调整监督思路,深化竞争监督制度。公务员的竞争是一个系统性的活动,在我国公务员的竞争监督多是在竞争中进行,而对于竞争的前期控制,后期控制以及全程反馈很少甚至是不监督,使得竞争监督漏洞百出。因此,为了增加对公务员的竞争监督,我们应该做好竞争的前期控制、事中控制、后期控制和全程反馈这四个环节的任何一个环节,在这些环节中,我们可以在竞争监督中引入先进的仪器,保证监督手段的科学,制度的透明、公开,同时充分发挥公众和新闻舆论部门和竞争者的作用,赋予他们广泛的监督权,对公开的内容、方式、时间、程序以及接受监督的方式也应当明确,只有通过这些方法才能使公务员在公开、公正的环境里竞争,才能使他们得到真正的竞争激励,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