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油价调整或落空_今天油价调整是涨还是跌
1.谁能给我总结一下近一年来国内经济方面的热点问题
2.上调成品油消费税对消费者有什么影响
3.煤价跌了两个月,是因为什么原因?
4.欧元为世界带来了什么?
决定油价命运的时候到了……
从周四开始,市场的目光将再次聚焦在油市,本周最后两天的两场重磅会议可能将改变油价的走势。在真正的好戏开始之前,你是否已经做足了功课?
01 梳理
全球油市即将进入至关重要的两天,沙特、俄罗斯和其它产油国正在努力争取召开一次旨在遏制油价暴跌的会议。上周末,欧佩克+成员对此进行了商讨,争论谁应该为原油崩盘负责,导致原定于周一举行的欧佩克+紧急会议推迟至周四(4月9日)举行。
本周五举行G20能源部长也将召开紧急会议。周二晚,沙特方面表示,G20能源部长“特别”会议将在4月10日举行,会议将确保能源市场稳定,G20将取行动缓和对能源市场的影响。
需求如此疲软,价格如此低廉,世界上大部分的生产商将被迫停产。随着需求不断下滑,库存空间即将爆满,不管是沙特、俄罗斯还是美国,除了减产似乎已经别无选择,对于其他产油国而言更是如此。即便如此,周四的这场会议依然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02 精选分析
?会议前各产油国的产量和表态一览
在会议召开前,全球主要产油国基本上都已经表过态,金十将各产油国最近的表态都梳理了一遍。下面就一起来看看他们都是如何看待减产问题的:
沙特1200万桶/日(4月发布)
俄罗斯1129万桶/日(3月发布)
美国1300万桶/日(3月底发布)
巴西306万桶/日(2月发布)
挪威207万桶/日(2月发布)
加拿大578万桶/日(2月发布)
伊拉克462万桶/日(3月发布)
阿联酋300万桶/日(3月发布)
科威特267万桶/日(3月发布)
尼日利亚193万桶/日(3月发布)
总体来看,包括俄罗斯在内,多数主要产油国都表示有必要为了稳定油价进行减产,并且愿意参与其中,但并没有把话说得非常肯定,这意味着存在变数。
拓展阅读: 隔夜狂泻8%后美油早盘涨6% 紧急会议前各方态度到底是怎样的?
美国的表态至关重要
这次美国的态度可能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沙特和俄罗斯都要求美国页岩油生产商加入减产,这也是欧佩克+邀请德克萨斯州和加拿大的石油生产商参加紧急会议的原因。
俄罗斯和沙特都已经表过态,美国应当一起减产。俄罗斯总统普京在上周五就表示,已经准备好与美国在油市上取行动,所有主要产油国都应该参与减产,包括美国、沙特和俄罗斯。沙特也表示,如果有欧佩克+以外的国家加入减产,沙特也会准备减产。
欧佩克消息人士表示,周四欧佩克+的减产规模将取决于美国、加拿大以及巴西等产油国的提议。伊朗油长表示,石油产量削减规模和持续时间,美国和加拿大的减产,减产的基线水平和分配应当在欧佩克+会议前解决。
拓展阅读: 油市的未来都押在特朗普身上了!
?周四的欧佩克+会议有哪些看点?
目前为止,市场对此次达成减产协议的呼声较大。从各大产油国的表态中也可看出,大部分产油国多少都表现出达成减产协议的意愿。而且据俄新社报道,欧佩克+监管委员会已经准备了减产草案。下面我们来看看此次会议人们最关心的几个问题。
周四的会议可能出现哪些情景?
尽管市场对减产的呼声很高,但是在最终达成协议之前,一切仍充满不确定性。以下是周四的会议可能出现的几种情景。
最好的情景 无疑就是全球主要产油国同意一起减产。 沙特和俄罗斯再次携手,美国、巴西、加拿大和挪威等国家也一同加入减产协议。
最糟糕的情景或与3月份的大会非常相似,减产协议破裂,这种情形下油价可能会重返20美元/桶附近的低位, 尤其是在沙特可能通过调整5月官方售价(OSP)展开报复的背景之下。值得注意的是,因为欧佩克+会议,沙特推迟公布5月原油的官方售价。
当然,出来最好和最坏的情景外,也存在其他的可能。比如:各产油国互不相让,保持当前的僵局,这也会市场预期落空,油价可能会再次下跌。
拓展阅读: 欧佩克+会议万众瞩目,减产命系油价涨跌前景
减产规模可能是多少?
虽然是否减产都尚未有个定论,但 目前各方普遍预期减产规模将达到1000万桶/日。周二欧佩克代表称,欧佩克分析显示考虑减产1000万桶/日至年底,但不减产也被纳入考虑范围内 。
此外,也有部分投行作出了较为保守的估计。摩根大通预计,由沙特和俄罗斯领导的欧佩克+可能在周四的会议上同意减产430万桶/日;高盛预计欧佩克核心成员国可能在今年一季度的生产水平上减产500万桶/日,美国等48个产油地区最终削减200万桶/日。
拓展阅读: 特朗普可能不靠谱,但欧佩克+会议基本确定
减产难以彻底解决供应过剩问题
鉴于全球原油需求受损严重, 减产1000万桶/日并不能彻底解决供应过剩问题。 因为这还远远赶不上需求下降的规模和速度。
就仅仅以印度为例,据印度炼油企业的官员称,由于印度当前处于一级封锁状态中 ,印度的石油需求已暴跌了70%。若印度按于4月15日结束封锁期,4月原油需求量可能较去年平均水平下降50%左右。 这相当于印度4月石油需求每天减少310万桶/日。从长远来看, 仅印度一国的石油需求量下降,就会抵消欧佩克+拟每日减产的1000万桶原油中的三分之一。
Rystad Energy的Bjornar Tonhaugen表示, 4月和5月油市的供应过剩可能达到2800万桶/日和2100万桶/日,这意味着需要更多的减产,也许是目前拟议减产规模的两倍,而这对于产油国来说是难以接受的一个减产幅度。
虽然预期的减产规模明显不足以抵消需求下降的幅度,但若最后达成减产协议,却可以从实质上降低原油库存饱和的风险,并为解决库存问题提供了更顺畅的途径。对于油价来说,还是能够起到一定的提振作用。
?油价面临怎样的命运?
前面已经提到,就算各产油国达成减产1000万桶/日的减产协议,已久难以扭转供应过剩的局面。油市的低迷,更主要的原因还是在于疫情导致的需求崩溃。因此,在海外疫情出现拐点,经济和原油需求开始复苏之前,减产的有效性值得怀疑,除非减产规模能够完全覆盖过剩的供应量,但这显然不太可能。
这也意味着就算达成减产协议,也难以彻底拯救油价。值得注意的是,近期油价可能
Oilprice分析师Arthur Berman认为油价可能先涨后跌
高盛 认为, 从减产协议达成到实际产生影响,存在一定时间的延迟,该投行预计未来数周内都不会对油价产生重大影响。
分析师普遍认为, 除非各产油国能很快达成新的减产协议,否则油价将再度大幅下跌。 不过,全球石油市场可能会在第二季度跌至谷底,如果全球经济在第三季度开始复苏,将原油需求的复苏打开大门。
谁能给我总结一下近一年来国内经济方面的热点问题
我认为有“一股寒流”,只是担心用经济的手段来解决市场经济的问题,就会是“吃错了药”,让市场经济的机制被破坏了。我绝不是认为房市已出现了拐点。
从紧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似乎是一种矛盾,一方面在限制市场的资金出现流动性过剩;另一方面又放开财政支出的口子。如果是经济将大量的财政收入用于投资与生产就难以防止投资的增长过速与过热。但如果大量的财政收入是用于解决提高民众的收入问题及提高民众可以共享的保障与公共性支出,则可拉动消费、调整投资与消费的比重,是有利于市场经济的推动的。
印度也许是比我国经济发展还要落后的国家,但印度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性支出却是我国财政支出的数倍或数十倍,这也就是印度希望将GDP的增长速度提高,要连续五年达到10%,而我国却希望将GDP增速降到8%的差别。
防止通涨和过热一定会出台一系列政策。从2002年开始,特别是2004年之后,可以规律性的发现,每次政策的出台都有一个市场消化的周期。尤其是许多不可预见的政策会隔三差五的连续出台时,不管是投资者还是消费者都会有一个观望、分析、博弈的过程,通常这个过程在不同城市与地区中的反应不同,一般会有三至六个月的波动,或上或下,就如同股市总会在政策调整时有所波动一样。不同点在于股市的反映更快更及时更强烈,而房市则不是马上能调头的,反应的周期会较长罢了。
第二套房信贷政策的变化与中央的工作会议的从紧政策,确实让个别城市与地区出现了销量与价格的波动,但就全国而言绝不是拐点。个别城市无法代表整体情况,也无法代替说明全国的普遍情况。
什么是拐点也许是大家所关心的。衡量的标准大约应以代表全国房地产市场的指数是在上升还是在持续下降来判断。标准值为100,低于100的为冷点,而高于100则并非变冷、并非进入冬天。11月的标准值是持续上升的,并接近了110的高位,又何来的冬天之说呢?
房价指数在继续上涨并环比增加,许多城市保持了两位数以上的高增长,销售量仍远远大于竣工量,空置率仍在下降。起码从整体数据上看不出有任何的异样,更不用说是全国下跌了。
在REICO报告年初的报告中,就预期在各种调控力度加大之后,房价的涨幅应回落,很遗憾的是这种预测落空了,涨幅不但没回落反而自5月份之后上升了(涨幅回落不等于跌价)。9月份关于第二套房的界定争论让政策的作用产生了严重的滞后,但作用在逐步显现,此后的涨幅是回落的。
广州的土地流拍与杭州的土地低价中标并不能让北京的土地低价中标,超过底价一倍以上的中标情况说明北京的情况与其他地区不同。全国的情况相互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异,用某几个城市或热点城市的情况去说明全国的情况显然是没有说服力的。
中国总体的经济背景并未全国恶化,通涨的情况则是带有全球性的。油价不仅让中国的CPI突破了预期,也让许多国家的CPI突破了预期。而通涨的时代中,又有那个国家的房价不是同时在增长呢?通涨反映的是一种币值的变化,这种币值的变化会面对所有的产品或资产价格,于是市场中的供求关系就决定了某一项产品或资产的涨落差别,重要的在于这个产品或资产的供求关系。
目前最新的空置率情况尚未公布,但从历史的数据看并不高,那么就意味着自住需求仍在市场中占主导地位,只有个别城市之中投资或投机的成份偏大,而从全国的情况看并非如此。
此轮调控的措施重点在控制投资过快增长的同时控制投资或投机的消费。控制投资无法解决供求关系,但控制投资需求则可能让部分城市或地区的销量下降、缓解供求矛盾,但总体的数据并不表明扣除投资需求之后就解决了供求的矛盾。如果需求继续存在,则不管如何调控需求都是必须满足的,否则这个就没有存在的理由了。
这次的第六次差别性调息恰恰最好的说明了这种情况,在充分认识到必须尽到应满足自住需求的住房要求的责任时,未继续对合理购房需求的长期房贷加息,而只对第二套投资需求的住房信贷加息。如果的目的是为了打垮开发商让房市大跌,大可以同步提息或单独加大住房信贷的利息,甚至可以全面取消对第一套或所有住房的信贷。这也说明未来调控的底线仍是要提高居民改善生活质量的住房,而非扼杀整个市场。
明年的平均房价是会下跌的。当两限房与经济适用住房的价格在总销售量中比重增加时,各地的平均住房价格都会下降,但这并不表示是拐点,商品房价格也未必会受影响。的保障性措施如果连这个平均房价都无法拉低,那么又出台这些措施何用呢?更重要的是这些措施确实达到了解决相当一大批人住房困难的问题。
发展房市的目的是要解决住房困难与提高住房质量,如果承担起了解决住房困难的问题,市场解决了提高生活质量的问题,各有分工、共同促进不正我们想看到的局面吗?市场化的障碍消除之后,需求分层次解决之后,不是更能促进市场化的进步吗?
梦想让房市进入拐点、看楼市大跌的人确实大有人在,但他们会失望的。大跌给市场与民众并不能带来财富与好处,也不会给国家经济的发展带来好处,也许仅仅是满足了那些“预言家”的个人偏好。但政策的调息告诉市场的信号正是:仍然想让更多的人能借助于个贷合理的解决住房的需求问题。
上调成品油消费税对消费者有什么影响
当前世界经济:
受美国金融风暴威胁
谈及当前世界经济的走势,还得从次贷危机说起。
次贷是什么?就是次级抵押,说通俗点,就是给那些支付能力及信用都很低的低收入者的抵押。次贷由房地产泡沫孕育,借助金融创新产品扩散与放大。
次贷危机开始于去年2~3月份,迄今持续了一年半以上,愈演愈烈。演变为全球金融灾难,迄今全球金融系统损失超过5千亿美金。今年9月中上旬,美国最大的几家银行、保险公司、房贷机构纷纷告急,面临破产,这引发了金融危机。由此引出了美国的救市。
何为救市?就是花7千亿美元,购买金融机构的不良债券,以挽救金融市场。
那么美国的救市效果将会如何?我认为这个可能会有效,但效果大小将取决于国际社会协调能力。因为大家都清楚,就这么一个小小的地球村,如果全球最大的经济实体美国发生了大问题,没有几个国家可以独善其身的。
当前中国经济表现:
仍然属于全球最佳
判断中国经济走势,需要有个好的分析框架。科学框架包涵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宏观即宏观经济层面,有四个指标:一是GDP,即国内生产总值。二是物价水平,也就是CPI指数。三是就业水平。四是国际收支,其中外贸最重要。
微观即微观经济层面。这个层面须注意两类微观组织,一类是企业,我们需要分析各类企业的盈利状况;另一类是居民户。在中国,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分割,居民还分为城镇居民、农村居民和介于城乡之间的人群——“农民工”。
就当前中国经济来看,在上述四大宏观指标中,有三个表现依然不错:一个是GDP增速依然较高。今年1~8月份增长10.4%。另一个是就业依然不错。目前城镇失业率当在4%左右,与上年持平。第三个是外贸扩张速度依然较高。1~8月份增长了22.4%,这是非常高的,因为世界贸易目前增长率不超过7%。四大宏观指标中,只有物价水平不佳,目前依然位于高位上。8月份CPI同比增长4.9%,累计增长7.1%,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增长10.1%,创造了1996年以来最高纪录!
微观经济数据显示:工业企业利润同比增长19.4%,这也是相当高的!上半年职工工资增长1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3%,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0.3%。
就上述宏观微观指标来看,应该说目前中国的经济表现还是相当不错的,只是物价有点高。若与别的国家相比,中国经济依然可谓全球佼佼者!当前经济:
何以各方面反映不佳?
然而面对这样的发展势头,不少人对当前经济的印象似乎都不算好,这中间有一般民众,有企业经营者,有官员。
●何以部分民众反映不佳?
第一种是,可能为某种象所迷惑或者为错觉所扰乱了。一种是误将股市大跌、房市低迷等同于经济疲软,产生错觉。实际上,股市、房市走势并不等于经济走势,在我国联系尤其差;另一种可能与“代际”储蓄倾向差异联系在一起。上世纪50~70年代出生的一代,储蓄趋向与后来的一代不同。前者量现实收入为出,后者量预期收入为出。加上、按揭等信用工具,给大家创造了先花钱后赚钱的机会,将许多人变成了“房奴”、“车奴”,自然感受不好。误以为经济也不好!
第二种情形是,百姓实际感受的确不好。比如物价上涨过快,消费者去购物,价格今天涨明天涨就感觉很烦恼。
第三种是,一些吃力不讨好的行为,表面上GDP增加了,但社会财富没有增加。这可叫做“坏的GDP”,比如在城市整治中,今天刚刚把绿化弄好,明天又挖掉,今天刚修好的马路,明天又挖了。这都创造GDP,但不增加社会财富。老百姓得不到实惠,自然印象不佳!
●何以一些企业感受不好
一个原因是,与以往几年比较利润的确少了。以往几年工业企业利润动辄增长40%以上,今年只增长了不到20%,自然感觉不佳。
另一个是,中小企业赚钱空间缩小了。前几年房市火爆,去年股市火爆,相当一部分企业把钱用来打新股,炒房产,赚钱路子多。现在这两个路子没办法赚钱了,所以企业自然感觉不好。
还有就是行业性的差异。比如煤炭、石油天然气开利润暴涨,但电力、化纤等行业利润大幅度减少,甚至亏损,一些企业自然有怨言。
另外,还有些企业经营不善,比如有些企业前几年摊子铺得过大,负债过高,现在一遇到紧缩银根就吃紧。
●何以一些地方官员感觉也不好?
一个原因就是宏观调控打断了以往一些地方惯常的增长路径。房地产市场火爆时,城市地皮越拍越高,卖地皮成了这些年好多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现在房地产不景气,地方这块的收入减少了。再比如粗放式增长,即靠廉价土地、廉价劳动力扩张经济,现在也难以为继。
另一个原因,就是目前宏观调控下不少企业将难题转嫁给了地方,地方责任加重。一些官员压力增大,自然感觉不好!
中国经济症结:
过度依赖国际市场
客观地说,目前我国经济的确也存在许多问题,我以为三个方面的问题最突出:
首先是两个过度依赖难以持续。一个是过度依赖国际市场。中国去年的GDP只有约3.3万亿美元,不到美国13.8万亿美元的零头,但出口居然比美国还多1千多亿美元。可见我国经济对于国际市场依赖程度之高!国际市场已经充斥着中国廉价产品,再期望外贸超高速增长不现实!现在到了认真审视国内市场的时候了。另一个是过度依赖粗放式增长模式,环保、节能减排政策稍微紧一点,企业就吃不消了,但其实这样做是在牺牲下一代人的利益第二个问题是收入差距过大,不利于国内市场的成长。世界上最大的潜在市场在中国国内,可是这个市场为什么成长缓慢呢?一个很大的原因就在于收入差距拉大,占人口多数的中低收入尤其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缓慢,购买力还不够高。
第三个问题与收入增长过快联系在一起。近几年各级财政连年大幅度增长,今年前八个月财政收入增长28%以上。一些有钱了,花钱就有些随意,结果面子工程、形象工程泛滥。吃力不讨老百姓好的工程多多,导致投资效率下降。
总的看法是:目前中国经济应该是不错的,依然属于全球经济中的佼佼者,各方感受不佳是有原因的。但是这些原因跟实质经济的表现关系不是太大,有些是象,有些是被夸大的。当然实质经济也有不少问题。
中国经济前景:
短期调整,中长期依然看好
大家可以老老实实想一想,近一两年以来的收入怎样?生活质量怎样?我相信大部分人同意我的看法——是在改善。特别是对农村居民和农民工来说,这两年收入增加应该是明显的,农民免税了,农村孩子上学不要钱了,实行了新劳动合同法……可以说,目前还处在很好的时段。因此我们的问题,并非是经济何时好起来,而是这种平稳增长势头能否持续,说通俗点就是,好日子还能否保持?下一步前景怎样?这需要预测。
预测中国经济未来前景,首先得有个科学的视点。尤其是长期视点。由长期视点切入,落于短期状态。
中国的经济属于转型经济,转型有多重内涵:第一重是经济制度的市场化转型,即处在由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阶段;第二重是工业化转型,即完成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第三重是国际化,即全面开放。三重转型都未完成。因此不可简单地将我们的经济与美国或日本等发达市场经济进行比较。
怎样看中国经济的前景?先从短期说,所谓短期就是未来一年的情形。我有这样几点看法:第一点就是四大宏观指标中,目前物价这块尚未降到合理区间。我认为宏观政策依然需要适度从紧,目前不能放松,如果贸然放松,我们迫使企业转型的愿望就落空了。我们需要的是真正把产品档次、技术含量、劳工标准提上去的企业,而不是那些单纯依赖廉价土地和廉价劳工发财的企业。我们需要借助宏观调控实现企业优胜劣汰。
第二点是,经济增速与通涨率将同时下调。就近几个月的态势来分析,未来两个季度,GDP可能下调到9%左右,CPI有望下调到4.5%以内。若实现这个预期,就相当不错!9%的增长率依然将是全球最快的!
第三点是,两大宏观政策工具的分工将可能有所调整,货币政策将可能有所放松。但财政须收紧,这应该是两大政策的合理搭配。
总之,如若世界经济不发生大的衰退,如若没有别的不确定因素干扰,中国经济未来一年有望回归高增长与低通涨并存的局面。
就中长期态势来看,我认为中国经济再保持30年的持续增长是不成问题的,因为存在持续增长的坚实基础。
第一个就是人均收入基数依然很低,还有相当大的空间。
第二个就是,我们的社会经济已经进入了一个持续增长的阶段,这个阶段存在持续增长的巨大空间。美国是在1910年之后进入这个时代的,重要的标志是耐用消费品的普及化,小轿车开始大量进入私人家庭,接着是住宅建设,闲暇消费,市场持续增长。中国目前社会经济发展:不仅小轿车、住房需求连年剧增,而且旅游等闲暇消费一浪高过一浪,且发展更快。历史证明,一国一旦进入这个阶段,就会实现持续经济增长。
第三个是一个统一的国内大市场的形成及融入世界经济的格局,为我们利用国内外发展开辟了巨大空间。
总的看法是:2008年以来中国经济表现依然不俗,依然属于全球的佼佼者;目前中国经济增速开始下调,通涨率有所逆转,中短期内有望实现“软着陆”,但宏观调控还须持续。长期内中国经济前景看好,我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前景充满信心。在这里,我希望年轻一代的朋友们为这个时好准备,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以便搭上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快车!
煤价跌了两个月,是因为什么原因?
如果消费者购买10元钱的汽油,其中包含3.4元的税;10元的柴油则包含3.1元的税。
我国的成品油中包含的各项税收都是价内税,也就是说,税额计入了成品油价格。
成品油中的流转税主要有增值税、消费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经过此次调整后,汽油的消费税为1.12元/升,柴油的消费税为0.94元/升;成品油的增值税税率为17%;同时,还有以消费税和增值税为税基的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附加,城市维护建设税税率为7%,教育附加的税率为3%;此外,消费税的提高会联动成品油中其他税费的上调。
成品油税负水平一般是用成品油流转税占油品含税零售价格的比重来衡量。
按照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测算,此次调整后,汽油、柴油流转税税负将分别由32%和29%提高至34%和31%。
也就是说,如果消费者购买10元汽油,其中包含约3.4元的税;10元的柴油则包含约3.1元的税。
以目前北京92号汽油6.76元/升价格计算,车主购买1升汽油缴纳的税费约为2.35元。其中包括增值税0.98元、消费税1.12元、城建税0.15元、教育附加费0.06元,地方教育附加费0.04元,合计2.35元,总税负比重为34.83%,比之前增加1.99%。
对于私家车车主而言,每月跑2000公里,一年跑24000公里,按每100公里消耗8升油计算,一年多支出约270元。
对货运司机来说,一辆载重50吨的柴油车,每月跑1万公里,一年跑12万公里,按每百公里油耗28升计算,一年多支出约5400元。
欧元为世界带来了什么?
我觉得煤价下跌两个月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就是成品油的价格大幅下跌导致煤的价格也相应的下跌。但是这个影响应该是短期的,成品油的价格会探底回升,煤价也会获得涨幅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供求关系。媒的需求量受疫情影响大幅降低。导致媒大量堆积而从而导致价格的下跌。
经济增长有望逐渐平稳改善
从经济增长情况来看,目前最新的数据是去年第四季度的GDP增长率。 根据欧盟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欧元区去年第四季度GDP较上季下滑0.2%,较上年同期上升 0.6%;欧元区第一季度GDP预估较上季增长0.1%-0.4%,第二季预估较上季增长 0.4%-0.7%。数据显示,欧元区经济虽然在去年年底走到了经济衰退的边缘,但有望在美国经济V型复苏的带动下,于今年第一季度脱离这个“衰退边缘”, 走上稳步反弹的道路。
就行业来看,欧元区年初以来的数据表明,服务业的反弹强度要大于制造业。在服务业中,增幅最快的是金融服务业和商业活动,贸易、运输、通信和其他服务行业也呈现出不同幅度的增长。制造业虽然也已经有所改善,但改善的速度是缓慢的。
随着世界经济的恢复和需求的增长,欧盟和欧元区经济增速放慢的趋势已经结束,但这并不意味着强劲回升的开始。如果有这种过于乐观的预期,那可能在很大程度上与德法两国的大选有关。出于政治的需要,美国经济的好转可以被用来解释欧元区经济的快速复苏。而实际的情况是,目前还没有显示欧元区经济复苏的清晰信号,或者说这类信号尚不充足。
如果能够保持这种稳步的慢速回升的态势,欧元区在2002全年的经济增长率可以达到2%。其实,无论欧盟还是欧洲央行,从其政策措施来看, 也没有追求高增长率的打算,而是希望在进行结构改革、实现内外部基本均衡的情况下,达到 1.5 -2%这种中性经济增长目标。对于以稳定为第一目标、 有一系列结构问题需要改革的欧盟和欧元区国家而言,这种不够激进的增长反而可能是更加有益的。
通胀形势尚不严峻
根据欧盟统计局数字,整个欧元区1月价格普遍上涨,通货膨胀率为2.7%。价格上涨是因为有一些特殊的暂时性因素在起作用,如个别国家税收增加以及原货币向欧元转化的影响等。现在上述因素正在消失或被消化,使得欧元区2 月通货膨胀率相应下降至2.4%,但仍然高于欧盟规定的2%上限。根据法国和德国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占欧元区经济比重一半的法德两国2月通货膨胀率分别从1月的2.4%、 2.3%降至2.3%、1.8%。欧洲央行首席经济学家伊辛近日表示,欧元区12 国通货膨胀率可能在4月到6月期间降至远低于2%的水平。ECB也在3月月报中重申, 欧元区通胀将在未来数月中跌落央行自设的2%上限,原因在于:
第一,影响欧元区通胀的重要因素石油价格保持稳定或下降。第二,欧元区内的工资水平保持稳定。第三,欧元汇率不会出现大幅度的下跌。欧元汇率在近期出现了上扬的走势,这对于减轻欧元区的通货膨胀压力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一旦欧元汇率再次出现较大幅度的下跌,将会给欧元区输入通胀压力。
以上三个因素的变动将促使我们不断地调整对欧元区物价水平的判断。但从目前来看,欧元区的通胀压力还没有构成威胁。3月的CPI数据将倍受关注,如果该数据继续下降,将形成欧元区通胀率的确会回归2%以下的预期。
欧洲央行近期利率决策方向预测
M3货币供应量是在CPI之外欧元区货币政策的另一个支柱。虽然M3 供应量的年增长率仍然明显高于4.5%的参考值,但预计不会对物价稳定构成任何威胁。 因为 M3的增长主要是由9·11后出现的资产组合转移造成的, 因为经济和金融方面的不确定性增加导致较长期的资产进一步流向M3所包含的低风险、易变现的金融工具。然而,还是有必要密切关注M3的增长情况。如果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到3 月份还不放缓,就有必要对货币供应量增长给物价稳定带来的风险进行重新评估,尤其是在伴随着欧元区经济强劲反弹的情况下。
综上所述,无论从M3货币供应量还是CPI来看,3月份的数据都将十分关键,因此,预计在4月份这些数据出炉前,欧洲央行将维持利率不变, 在此之后马上升息的可能性目前看来也不大。预计升息行动将会最早发生在今年第四季度,但如果劳资谈判恶化、油价大幅上扬或欧元汇率大幅下跌,那么欧洲央行将再次被置于两难的境地:如何调整利率政策才能不阻碍欧元区经济的回升。
自1999年初问世以来,欧洲单一货币欧元对美元汇率一直处于弱势,其间最大跌幅曾高达25%左右,大大出乎市场的预料。2002年1月1日,欧元现钞进入流通,欧元汇率曾短暂回升,以后又出现低迷,从而使国际上对欧元走强的预期又一次落空。人们不禁要问:欧元疲软的症结何在?欧元的前景如何?
美国经济强势地位,对欧元汇率形成较大压力
2001年,随着新经济泡沫的破灭,美国经济开始下滑。尤其是“9·11”恐怖袭击后,美国消费者信心与企业信心受到沉重打击,本已开始下滑的经济走入了衰退轨道,2001年第三季度GDP的增长率为-1.1%,大大低于原来预期的负增长-0.4%的水平。但自2001年第四季度起,在财政刺激下,美国经济出现复苏迹象,2001年第四季度经济增长率反弹至1.7%,全年GDP实际增长1.2%,远远高于市场预期,表明美国经济具有较强的承受能力。市场普遍预计2002年美国经济的复苏势头将逐步增强。
反观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却不尽乐观。2001年,欧元区经济继美国经济进入衰退之后出现下滑。全年四个季度的GDP增长率分别为2.4%、1.6%、1.4%和0.6%(欧元区的有关宏观经济指标,包括GDP、通货膨胀率和失业率等均来自欧盟统计局。GDP季度增长率为换算为年率的、经过季节调整后的对上一季度的增长率。美国的有关数据也是如此),如果以未换算为年率的季环比表示,则第四季度为-0.2%,这是自1996年以来的第一次。其中,欧元区最大的经济体德国于第三季度就出现负增长。同时,失业率持续保持高位,2001年以来,欧元区整体失业率一直徘徊在8%以上,年底达8.4%。消费物价指数除12月外也始终高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2%的趋同标准,2002年1月和2月分别高达2.7%和2.4%。2001年欧元区实际GDP增长1.5%,低于2000年2.5%的水平。欧盟统计局预测,2002年第一、二季度GDP增长率分别为0.2%—0.5%和0.4%—0.7%;悲观人士甚至认为2002年欧元区的经济增长将进一步下滑。上述状况表明,欧元区经济的近期态势远不如美国乐观,这就抑制了欧元的走强。欧元对美元的弱势还有其深刻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从政治上看,当前世界上美国单极发展的趋势尚难以动摇,美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自前苏联解体后相对提升,是目前唯一的超级大国,市场对美国经济的信心较强。从经济层面上看,尽管目前欧元区与美国经济同处衰退的低谷,但无论是从占世界经济的份额、金融体系的规模还是政策效益上看,美国经济目前仍占上风。首先,欧元区人口总数尽管与美国相当,但由于经济规模仍小于美国,加上区内各国经济实力的差异和经济政策的不同,其竞争力仍不如美国。其次,欧元仅仅问世三年,尽管有坚挺的德国马克作后盾,但其可信度和实力尚处于积累过程之中,美元多年来作为国际储备货币的地位短期内尚难动摇。再次,市场普遍认为,美国的劳动生产率增长几年内仍将强于世界其他地区。最后,与美国相比,欧元区经济结构改革任务繁重,尤其是劳动力市场僵硬,严格保护劳动力,致使整个经济缺乏美国经济的活力。
政治和经济的统一程度对欧元坚挺有着重大影响
单一货币欧元的引入和欧洲中央银行正式开始运作统一了欧元区内的货币及货币政策,其正常运行要求区内各成员国在政治利益、政治决策和宏观经济政策方面密切合作,协调一致。
但到目前为止,欧元区各国在政治利益与政治决策方面仍远未达到经济趋同的程度,实施统一的财政政策也尚待时日。此外,内部经济状况的差异也制约了欧元区的经济的增长。如,法国更多地依赖内需,经济受外部影响较小;德国经济严重依赖出口,易受外部影响,居民消费习惯保守,加上国家统一所付出的高昂代价,导致原来这位欧洲经济的火车头已成为尾灯。一些欧盟小国如爱尔兰、荷兰和希腊等国虽然经济增长状况较好,但由于规模较小难以拉动欧元区的经济增长。
欧盟东扩使欧元区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大
欧盟在2000年12月的尼斯会议上已经确定了东扩的时间表,规定在2002年底以前将结束与一些申请国的谈判,在今后5—10年内欧盟要扩大到至少27个成员国。由于这些国家的经济大多正处于转轨之中,经济实力较弱,给欧元区经济发展和欧元走势带来了相当大的不确定因素。在东欧许多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达不到欧盟标准的情况下,过快的东扩将削弱欧盟的基础,不利于欧洲经济的稳定与发展,反而更有可能导致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放慢。
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面临困难
欧洲中央银行以稳定物价、控制通货膨胀作为其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并一再声称汇率稳定不是其货币政策目标,汇率水平应由市场力量决定。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与美联储和美国推行强势美元的政策大相径庭,这也被许多人视作是欧元启动三年来一直处于弱势的原因之一。
实际上,自欧元启动以来,欧元区12国的通货膨胀情况一直不太理想,使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面临两难选择。自2000年以来,欧元区内消费物价指数一直保持在2.4%以上,进入2001年以后,更是于第二季度上升至3%以上,远远高于《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2%的临界水平。在这一背景下,尽管面临着经济减速和美联储多次降息压力,以稳定物价为己任的欧洲中央银行仍担心以降息刺激经济增长会导致通货膨胀进一步上升,因而在降息问题上犹豫不决。
但2001年5月以来,欧元区通货膨胀率逐月下降,到12月份已从5月的3.4%下降至2.0%,且随着美国经济和欧洲经济均进入下滑周期,欧元区的通货膨胀率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在此背景下,欧洲中央银行已于2001年5月11日、8月23日、9月18日和11月9日四次下调利率,下调幅度共达1.25个百分点,目前的迹象表明,随着欧洲中央银行政策协调水平的日趋成熟与稳健,其货币政策操作将日益灵活,这将有利于欧元汇率回归实际价值。值得注意的是,与以往对欧元的不干预政策不同,最近欧元区各国要员纷纷对欧元前景表示乐观,宣称欧元相对于美元明显低估,并对欧元未来逐步走强充满信心。
股票市场走势与金融机构资产多元化行为的转变有利于欧元走强
欧元近年的疲软还与下面两大因素有着直接关系。
首先,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全球股票市场飞涨,尤其是所谓的新经济企业的股票价格,上涨幅度更大。由于新经济企业在美国经济中的比重远远高于其他国家,也由于美国股票市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也远远高于其他国家(英国除外),股票价格的飞涨对美国经济的影响远较其他国家为大。一方面,美国股票价格上升促进了消费与投资,投资增加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上升,从而间接导致了美元的坚挺;另一方面,美国股市的兴旺吸引了大量欧洲资金,导致欧元疲软。
其次,欧元作为统一货币启动后,欧元区内金融机构持有的其他欧元区国家的资产也被定义为国内资产,这意味着欧元区金融机构持有的海外资产规模大大减少。为实现资产的多元化,这些金融机构转向大量出售欧元以便持有包括美元在内的外币资产。此外欧元区某些国家鼓励养老基金增持海外资产,也削弱了欧元地位。
然而从长期看,上述因素对欧元汇率的影响将逐渐淡化。2001年以来,随着美国经济的减速,美国股票价格,尤其是新经济企业股票价格大幅下降,美国股票市场对欧元汇率的打压作用已开始减弱。与此同时,随着欧元区金融机构资产多元化目标的实现,欧洲对美元资产的需求将日渐缩小,对欧元资产的供给与需求也逐渐稳定,这将有助于抬升欧元汇率。据统计,截至2001年8月底,尽管欧元区资本外流总额仍然较高,但欧元区已连续三个月出现资本净流入局面,主要原因是海外投资人增加了对欧元区的证券投资。
地下经济和东欧国家的大量换汇需要也可能推动欧元汇率小幅上升
20世纪90年代初以后,前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解体,许多与德国接壤的东欧国家,如波兰、匈牙利、前南斯拉夫等,都将德国马克视为硬通货,纷纷将本国货币转换为德国马克,波斯尼亚甚至从19年8月开始将德国马克作为官方货币之一。
另外,根据欧洲有关反洗钱的法律,在2002年以前,官方对未经登记的大额现金不予转换为其他币种,持有黑钱的欧洲地下经济参与主体不得不在官方规定的欧元转换日期前在银行体系之外逐步转换其持有的欧元区各国货币。但在2002年1月1日以前,由于欧元并未实际流通,这部分黑钱也不能转换为欧元。因此,东欧国家和欧洲地下经济持有的大量欧元区各国货币急需转换为欧元,这种需求有可能推动欧元汇率小幅上升。
欧元作为国际储备货币地位的增强中长期有利于欧元升值
当前,欧元区的经济总体规模仅次于美国,其实力不容小视。欧元已成为世界第二大货币,近两年中,国际金融市场上由欧元区外居民发行的交易工具中,约有25%是以欧元定价的。由欧元区外居民发行的国际债券中,30%左右以欧元定价。作为储备货币,欧元在各国官方储备中所占比重已上升13%,尽管低于美元66%的比重,但远高于日元5%的比重。欧元三年来的疲软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其运行时间较短,其信誉尚未建立所致。但从中长期看,随着欧元区经济一体化程度的加深和经济结构调整的逐步到位,欧元币值及其在国际储备货币中的地位将日益增强。
欧元引入后三年来的表现不尽如人意,既有欧元区本身政治与经济趋同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也与近十年来美国经济的强劲增长不无关系。随着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转变、美国新经济企业股票价格的下跌和欧元区金融机构资产多元化进程的稳步推进,欧元在中长期内也许会逐步回升。事实也的确如此。2002年4月以来,由于市场对美国经济强劲复苏持怀疑态度,加上美国企业盈利大幅度下降,进一步削弱了市场对美国经济的信心,欧元兑美元汇率出现反弹,从2001年底的0.896回升至2002年5月17日的0.9200。但我们也应当看到,由于欧元区经济增长前景仍不容乐观,欧元区各国经济结构改革困难重重,欧元汇率仍将面临下行压力。总的来看,欧元汇率走强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其间可能会经历较大的波动。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