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基本介绍

2.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什么样的

3.石油生产国的石油政策与法规是什么?

4.或将上调 油价调整窗口8月7日24时开启

5.列举世界各国针对金融危机所做的各项应对措施(列举三个行业的情况)

预计油价调整幅度_油价预计调整额度

燃油税掩盖油价下降呼声 元旦前百姓每天多付5亿元

12月5日傍晚,发改委等4部位公布了《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并向社会征求意见,至此燃油税“择机”14年后终于正式露面,本次征求意见日期截至12月12日,自公布之日至征求意见截止仅有7个自然日,征求意见之后,四部委将根据征求的意见形成正式方案,自2009年1月1日起正式执行。

对于燃油税税额确定的方式,《征求意见稿》里的内容是:成品油消费税单位税额安排。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其它成品油单位税额相应提高。汽、柴油等成品油消费税价内征收,单位税额提高后,现行汽、柴油价格水平不提高。

《征求意见稿》公布后,各方对此方案有赞同的有批评的,各方各面的影响都有被提到,然而,有一种观点却格外让我关注,那就是:既然方案确定了,也就是认可了油价可以在目前的油价下再下调增加的税额的额度,也就是说汽油可以下调0.8元,柴油可以下调0.7元。那么既然这样,为何不立即先降价,然后到1月1日再执行新的燃油税政策?而让石油巨头继续“理所当然”地赚取这块超额利润

国际原油价格最近一段时间大幅下跌,从7月度最高点147美元跌到日前的最低40美元,然而国内的成品油价格自从6月20日调高之后就一直未能下跌,“要求成品油价降低”的呼声日益强烈。

那么目前国内成品油市场的价格真相到底是什么呢?

根据中国能源网执行副总裁、信息总监韩晓平的计算,按照今年11月国际原油期货价格降至53美元/桶为标准计算,国内的成品油的理论油价应为2.93元/公升。而2.93元/公升的理论油价,基本等同于2004年5月时的情况,实际上国内零售价格是3.46元/公升,这意味着如果现在油价降至3.46元/公升,目前,中石油、中石化至少能维持2004年5月的盈利水平。而实际上,2008年11月,中国国内平均油价是6.25元/公升,比3.46元/公升的价格,整整高了2.79元。韩晓平说,2.79元,就是中石油、中石化的“超额利润”。值得注意的是,2.79元中,不包括它们正常的利润和财政补贴。以保守的全国每个月耗油1000万吨计算,这就意味着每月有268.7亿元落入企业“口袋”。

回过头来看发改委等4部位公布的《成品油价税费改革方案(征求意见稿)》,意见稿中提到: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其它成品油单位税额相应提高。汽、柴油等成品油消费税价内征收,单位税额提高后,现行汽、柴油价格水平不提高。那么我们可以从数字背后来解读这一条款:

1、发改委承认了“目前成品油可以降价”这一社会呼声。因为燃油税开征后,现在的汽油价格中的0.8元和柴油中的0.7元将与之前的消费税一起划入税收范畴,不再属于油企。而这也就表明了发改委认同了在目前油价的基础上汽油和柴油分别降低0.8元/升和0.7元/升仍可以保证油企的合理利润。

2、发改委以“燃油税”的契机给予了油企额外的补贴,根据计算结果,这一数字接近155亿,相当于在发改委等4部位的燃油税征求意见的安排下,老百姓每天又要多花5个亿“补贴”油企。

院会议11月26日审议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方案,决定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也就说明,决策层在11月26日就已经认可了“目前成品油可以降价” 这一呼声,而燃油税现在公布的实施时间是2009年1月1日,整个12月份的31天时间,决策层完全是在“默认”油企赚取“政策利润”。在社会呼吁油价的声浪下,发改委用燃油税征求意见一事掩盖了成品油价下调的真实需求,而让油企名正言顺地获取“政策利润”,或者说是“变相补贴”。

具体的计算过程如下:

1、汽油、柴油吨/升比

根据6月20日的成品油价调整方案,汽油和柴油的全国平均零售基准价分别由每吨5980元和5520元调整为6980元和6520元;上浮8%后的全国平均零售价分别为每吨7540元和7040元;折合每升约分别提高0.8元和0.92元。航空煤油出厂价格由每吨5950元调整为7450元。

由此可以计算出官方汽油、柴油吨/升比(即一吨相当于多少升):

汽油吨/升比=(7540-5980*1.08)/0.8=1350

柴油吨/升比=(7040-5520*1.08)/0.92=1170

2、汽油、柴油月度消耗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公布数据,10月份全国汽油产量541.67万吨,柴油产量1177.68万吨。

12月数据参考10月数据。

3、油企的“政策利润”

根据汽柴油月度消耗量以及汽油、柴油吨/升比,油企的政策利润为:

541.67万*1350*0.8+1177.68万*1170*0.7=154.95亿

需要注意的是,这154.95亿并不是油企的全部利润,而只是油企额外享受到的属于燃油税范畴的“政策利润”,除此之外,油企的“合理利润”更是一个巨大的数字。因为按照53美元的国际原油价计算的成品油理论油价是2.93元/升,而去掉属于“政策利润”和现行燃油消费税之外的汽油油价仍高达5.25元/升,也就是说目前油企的“合理利润”的数字为2.32元/升,总的利润是多少就没必要再去细算了。

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基本介绍

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在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下,中国的很多生产型外贸企业利润骤减甚至纷纷倒闭。那么,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到底呈现出什么样的特点,在这样的特点下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面对问题生产型外贸企业到底应该如何应对?本文从上述三个方面给出了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对策。

据海关统计,今年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呈现出口下降、进口上升,顺差减少的局面,正沿着此前扭转顺差过大的调控目标发展。但值得注意的是,出口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也呈现出减速过快的迹象,对于国民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虽然上半年国家统计局公布GDP同比还是增长了10.4%。从5、6月份看,出口呈快速下降趋势。6月份,我国贸易顺差达213.5亿美元,同比下降了20.6%,净减少55.4亿美元。从海关统计数据看,今年上半年,传统大宗商品出口增长明显放缓。其中,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同比回落18.3%,鞋类出口同比回落4.7%。受出口大幅下降的影响,国内很多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诸多问题,甚至倒闭也常有发生。《第一财经日报》访得知,受人民币升值、原材料涨价、宏观调控紧缩、用工成本上涨、招工难等诸多因素影响,晋江——这个年产10亿双运动鞋,市场份额占全国40%、全球20%的中国最大鞋业基地,2007年陆续倒闭了数百家出口型中小鞋企,而今年的日子更为艰难。那么当前的宏观经济形势到底是什么样的?生产性外贸企业面临什么样的问题?有什么样的对策来应对?

一、当前宏观经济形势的特点

1.能源价格猛涨

今年以来,国际油价屡创新高,由年初的突破100美元大关节节攀升至目前的140美元,而且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随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已成为现实,高盛认为在有“突发”时,油价可能会在不久的将来上涨至每桶200美元。随着全世界对石油需求的不断上升,而石油供给却有可能在未来有减少的趋势,油价上涨已经变成一个大家公认的事实。

除了油价外,今年铁矿石价格比去年大涨了65%,铁矿石大涨了刺激铜价突破8000美元高位,并刺激铜矿股大涨。受铁矿石大涨65%影响,伦敦期货交易市场金属价格全面上涨。尤其是伦铜一举突破8000美元/吨大关。

2.货币政策继续紧缩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2007年12月3日至5日在北京举行。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货币政策如今将由“稳健”直接改为“从紧”,从紧的货币政策由此“全新登场”,并将在明年的宏观调控中发挥重要作用。今年上半年,银行增速过快以及银行流动性偏多是目前我国经济比较突出的两大问题。为抑制流动性过剩和缓解增速过快,央行除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之外,还三次运用加息、减征利息税等手段,连续出台多项政策,打出宏观调控组合拳。

3.CPI高企和工资上升

从2008年年初开始,受雪灾影响,CPI已经成为一个热点的名词。2008年前4个月都保持8%以上的上涨,5月份同比上升7.7%,6月份同比上升7.1%。CPI不断上升引发了普通民众对通货膨胀的担心。引领CPI上涨的诸因素中,食品类上涨仍是主因。

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11日在此间公布的调查结果显示,调查结果显示,不同地区、规模、经济类型以及不同行业企业的物料购价格和人工成本普遍上升。认为人工成本“上升”的企业家占调查总量的85.6%,比认为“下降”的多85个百分点。

4.人民币升值

统计显示,进入2008年以来,人民币升值步伐明显加快,人民币对美元累计升值幅度已经超过4%。而按照2005年7月汇改时8.11的汇率计算,累计升值已超过15%。2006年5月15日,人民币兑美元首度升值“破8”,而这之后用了近一年半时间,也就是在2007年10月24日,首次涨到7.5元。而这次人民币再升值0.5元,却仅用了不到6个月时间。

二、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本文中生产型外贸企业定义为本身有自己的生产基地的外贸企业,出口的产品都是由自己生产的。面对上述宏观经济的特点,生产型外贸企业将面临什么样的问题?

1.由于原材料涨价,生产成本上升

近几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不断创出新高。高涨的油价经过一段时间的传导后,现已逐步反映出来,成本的逐步提高正蚕食着企业利润。国家统计局的调查显示,2004年10月,全国142个城市378家企业的24种主要生产资料产品出厂价格平均比9月下旬上涨3.5%,涨幅增加3.2个百分点。在油、煤、有色金属等24种主要生产资料中,15种产品出厂价格呈上升态势。石油价格上涨带动了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从而引发了交通运输、冶金、石化、轻工、渔业、农业等各相关产业大范围的企业成本增加。油价的上涨也拉动了石油中下游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塑料、化纤等制品以基本石化产品为原料,由于原料成本占生产成本比重大,对原油价格变化较为敏感。

2.货币政策进所导致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生产外贸企业融资困难

在国内,中小企业融资难是一个由来已久的“老大难”问题。而在2008年,由于央行执行从紧的货币政策,各家银行纷纷收紧信贷规模,银行信贷紧缩,致使本来就存在难、担保难的中小企业融资更加困难。今年浙江省工行、农行、中行、建行新增由2007年的1487.27亿元缩减为1093.69亿元,减少了四分之一。

据《小康·财智》记者调查,受信贷规模紧缩影响,很多银行倾向于支持安全系数较高的大企业,致使中小企业“融资焦渴”症状更加严重。中国人民银行南京分行针对100户小企业进行的一项问卷调查显示,2008年1-3月份,南京市反映资金“紧张”的小企业达35%;部分自有资金比例偏低的企业称,如果得不到增量资金的支持,或者被压缩,生产经营将陷入困境。

3.CPI高企导致生活成本上升,用工成本上升

由于CPI的上涨,特别是结构性上涨,主要是食品,特别是肉、禽、蛋和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一些物品的上涨,就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导致人们的生活成本上升。生活成本上升必然要求工资上升,最终会引起企业用工成本上升。同时,因为近几年我们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比较快,企业预计到未来的效益会比较好,再加上国家机关的制度改革,导致整个全社会工资增长的水平应该这两年有加快的趋势,已经超过了GDP的增长速度。《劳动合同法》实施后,企业用工成本普遍上涨了5%-10%,其中劳动密集型企业尤甚。

4.人民币升值导致生产型外贸企业不堪重负

人民币升值在短期内对外贸企业的影响比较大(因为外贸多数是以美元计算的,人民币相对美元升值以后),出口企业的利润因为美元贬值而减少。虽然货币升值实际上并不影响进出口商品本身价值, 只是改变了商品在国际贸易中的相对价格, 削弱了其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人民币升值3%相当于出口产品成本提高了3%, 出口竞争力降低了3%。一国货币升值后, 出口商品的外币价格上升, 经济学中存在替代效应, 外国消费者在同样价格下购买进口商品的需求下降, 从而使企业出口受到制约。进口规模得以扩大。

三、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对策分析

面对目前的宏观经济形势特点,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很多问题,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本文认为应该从三个层次,即国家、行业和企业本身来解决生产型外贸企业面临的问题。

1.国家层面

对于国家来说,面对外贸企业的严峻形势,可以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两个方面加大对外贸企业的扶持力度。

1)财政政策方面

为了应对今年下半年严峻的出口形势,我国可以通过提高出口退税率政策保持出口增长。宏观经济理论对经济增长真正有贡献的不是总出口,而是贸易顺差。今年上半年,进出口贸易顺差又达226 亿美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48亿美元,增长 26.6%。这种外汇供大于求的状况,使人民币不但没有贬值的可能,反而有升值的压力。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林毅夫认为,出口退税提高8个百分点,对出口的刺激作用相当于人民币贬值16%。林毅夫认为,要刺激对美、欧、非和其他没有发生金融危机的国家的出口,可供选择的途径很多,提高出口退税率就是其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办法。如果出口退税进一步增加,对出口的刺激也会相应增加。目前我国的出口退税率和增值税法定税率基本吻合,但我国平均退税率已调整到12%左右,大大低于17%的平均征税率,这样不利于我国出口商品以不含税价格公平地参与国际竞争。根据有关机构计算,出口退税率下降幅度与出口成本上升幅度大致相等,出口退税率每下调1个百分点,就相当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增加约1个百分点,出口退税率与一般贸易出口成本呈负相关效应。

2)货币政策方面

货币政策方面,除直接增加低息外贸,扶植生产型外贸企业出口以外。主要是要解决长期困扰中小型外贸企业的融资难的问题。大银行虽在中小企业信贷领域推出了不少服务品牌,受政策影响较前更关注中小企业客户;但在具体执行层面,中小企业希望从大银行得到并非易事。一方面,无论从长期“垒大户”形成的业务惯性看,还是从目前信贷额度有限的情况下如何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看,大银行都更乐意选择大企业作为放贷对象;另一方面,尽管政策提倡,融资环境日益改善,但中小企业风险较高,额度小导致的规模不经济情况,短期内很难有太大变化,所以从成本收益分析,排除掉政策性原因,大银行往往不关注中小企业业务。造成对中小型企业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不仅需要靠市场竞争导致小银行分化被迫进入这一领域,还需要拥有网络、资金等方面优势的五大国有商业银行发挥作用。在国家层面上,应该鼓励“大银行”要从过去紧盯大企业、大集团,开始调整信贷结构,转向小企业。与那些大银行相比,国家更应该鼓励众多小银行政策向中小企业的倾斜,则更具实质性意义。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人民银行和银监会应该出台具体的中小企业政策,在额度、执行过程中的存贷比例等方面给与适当的优惠。同时,应该大力发展民营的、地方性中小金融机构,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境。加快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在全国范围内建立完善的中小企业服务组织体系,积极推动中小型企业信用体系建设,充分发挥中小型企业担保机构的作用,也有助于克服信息不对称因素,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信息支持。[2.行业层面

人民币升值、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合同法》的实施成本等原因造成工厂成本上升,但成本上升并不一定就导致工厂倒闭。耐克鞋的成本也在上升,为什么就没有倒闭?如果这些都不足以解释生产型外贸企业倒闭,那生产型外贸企业倒闭的真正原因是什么呢?很简单,就是这些鞋厂没有定价权,在人民币升值和人工成本上升,以及《劳动合同法》实施后,鞋厂不能提高产品价格,因为这样的企业根本没有任何实力谈定价权,定价权几乎完全掌握在外国人手里,产品成本的增加无法得到转嫁,而成本一旦成本超过价格,倒闭就在所难免。

以东莞制鞋业为例,不能提高价格,是由制鞋业的内在属性决定的。制鞋业属于完全竞争的市场,在这样的市场上,没有任何一家企业有定价权,鞋的市场价格是全世界所有鞋厂和消费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就像粮食的价格由所有生产者和消费者决定一样。在这个意义上,制鞋和种粮食没有区别。 所有的鞋厂只能接受这个市场价格,而无力改变这个价格。虽然东莞号称“世界鞋都”,产量占全世界的十分之一,但这是就总量而言,就单个鞋厂来说,没有任何一家鞋厂的规模大到能影响价格的程度,就如世界最大的农场都不足以影响世界粮食价格一样。核心的问题在于,东莞的鞋不是耐克,不是阿迪达斯,而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鞋,每个国家如果愿意都能生产。东莞能生产,越南、以色列、墨西哥等也都可以。在人民币没有升值的时候,在人工成本还比较低的时候,东莞的鞋比其他国家的鞋有优势,也就是价格一些便宜。

在中国,不仅是大型的外贸公司,还是小型的制鞋厂,在成本压力不断上升的今天,都缺失定价权。为什么缺失定价权?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单个公司的力量太薄弱,所占的市场份额较少,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同质化现象较严重,当一家企业提高价格后,外商完全可以选择其他的企业作为他的供货商。如何解决上述问题?如果从行业层面,则需要行业出面,整合行业内生产型外贸企业的力量,集体和外商进行价格谈判。只要提出的价格仍然低于中国市场以外的厂商的价格,中国制造还是具有充分的吸引力的。

3.企业层面

1)面对能源上涨,降低能耗成为首要选择

面对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对于普通的生产型外贸企业来说,降低能耗是缓解能源约束、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竞争力的必然选择。建立节能降耗的长效机制,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生产型外贸企业要大力进行科技含量高、能耗低、附加值高的高新技术产品的研发,建立与节约型社会相适应的产业体系,通过本身企业结构调整逐步降低企业发展对能源的依赖程度。

2)面对融资困难,拓宽融资渠道

作为生产型外贸企业不能只盯着银行,应该着眼于构建有效的、多层次的融资系统,从间接融资和直接融资两方面同时着手。难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信息不对称。我国众多的中小企业属于非国有企业,并且很多中小企业存在管理不规范、账物混乱等现象,致使的管理成本高、风险大,从而使中小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信用相对低下,这些都导致了所谓的所有制歧视现象。因此从自身来讲,中小型企业要加强自身的管理,特别是财务管理和长远规划,争取尽可能的融资机会。同时,在拓展间接融资渠道的同时,要充分重视直接融资渠道的拓展,这是当前解决中小型企业融资瓶颈的根本出路。企业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阶段,需要不同的融资方式,比如,权益性融资比较适合企业初创和成长时期,对进入稳定期的企业更适合债务型的融资。

3)面对人民币升值和用工成本上升

(1)塑造大品牌,提高产品科技含量

我国是一个制造大国, 若某种产品畅销, 一夜之间就会有众多名目繁多的同质化产品出现, 出口企业更是如此, 我国的很多企业都处在求生存的阶段, 缺乏品牌长远规划, 出口产品大多以低价取胜。生产型外贸企业要加大技改投入, 加快产品升级换代, 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 减少价低利薄的低档次产品出口, 扩大质量效益和有自有品牌的产品出口, 提高出口产品的综合竞争力, 走差异化、品牌化之路。人民币升值有可能迫使一些企业进行产品的升级换代, 从质量上和品牌上提升出口竞争力。目前,很多产品特别是轻工业出口产品中高附加值和高科技含量的产品仍然较少, 企业应该逐步进行产品结构调整和整合,大力开拓国际市场, 实施出口的多元化战略, 实现由产品输出到资本输出、品牌输出, 调整产品结构, 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加大出口商品结构调整力度。抓住人民币升值, 进口成本降低的有利机遇, 积极进口先进设备和技术、关键零部件, 促进出口产业结构转型和技术升级,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2)从外向走向“内需”

在中国经济由外向内的转型进程中,人民币升值只是其中一个环节。据悉,从2007年开始,国家不断从宏观方面出台环保、利用外资、调整进口结构等多项政策促进我国经济由外向型向内需型转变。而新劳动合同、两税合并、加工贸易禁止类目录以及对相关产业降低出口退税等政策都使外向型企业逐渐将目光锁定国内市场。随着生产型外贸企业利润微薄,企业本身必须调整相应的战略部署。人民币不断升值的影响迫使企业加速调整节奏。中国本身就是一个需求旺盛的巨大市场,企业进行国内贸易时,容易避免汇率波动的影响。对生产型外贸企业来说,人民币升值不是个好消息,但客观上也逼迫这些“中国制造”们开始考虑向“中国品牌”靠拢。

(3)对外结算工具改用其他货币

面对美元持续贬值,OPEC成员国的做法值得借鉴。由于石油交易是以美元来计价美元不断贬值,直接影响着OPEC成员国以及俄罗斯、安哥拉等石油输出国的石油美元收入,而其他产品进出易以非美元货币来结算,使得石油输出国承受因美元贬值而带来的出口收入减少、进口成本增加的损失。为此,在2007年11月OPEC组织利雅得会议上,伊朗和委内瑞拉提议用一篮子货币取代美元,作为该组织各成员国石油交易货币的。伊朗目前已经完全停止使用美元,改用非美元货币进行石油交易结算。生产型外贸企业在进行对外贸易时,由于美元贬值的影响,建议不用美元议价和结算,为避汇率损失,应该取非美元结算方式(欧元)或人民币议价和结算。即便以美元议价,有效期也应由过去的1-2个月缩短为现在的一星期,甚至生产型外贸企业在签三个月以内的订单时,可以把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确定为某一个固定比例。

四、 小结

国际宏观经济形势天天在改变,作为生产型外贸企业所面临的困难会有很多,不管有什么样的对策,企业本身做大做强仍是生产型外贸企业永久唯一的出路。◆

中国的成品油定价机制是什么样的

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是由中国院职能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简称发改委)牵头于2008年11月25日前后拟定并获审批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方案,主要内容是:将现行成品油零售基准价格允许上下浮动的定价机制,改为实行最高零售价格,并适当缩小流通环节差价。而最高零售价格,是以出厂价格为基础,加上流通环节差价来确定的。同时,新方案提出,将原允许企业根据指导价格上下浮动8%降为4%左右,折成额度取整确定。中国现行的成品油定价调整机制是国家发展改革委根据新加坡、纽约和鹿特丹等三地以22个工作日为周期对国际油价进行评估,当三地成品油加权平均价格变动幅度超过4%时,即调整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并向社会发布相关价格信息。 2008年底进行的成品油价格和燃油税费改革,目的在于理顺成品油和原油的价格关系,形成国内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有控制地间接接轨的定价机制。根据新的价格形成办法,国际油价连续22个工作日日均涨幅或跌幅超过4%,就应考虑对国内成品油价格进行调整,以使成品油价格能够更真实、更灵敏地反映市场供求关系,促进合理利用与公平竞争。

2013年3月26日,《关于进一步完善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的通知(发改价格[2013]624 号)》发布,(一)缩短调价周期。将成品油计价和调价周期由现行22个工作日缩短至10个工作日,并取消上下4%的幅度限制。  为节约社会成本,当汽、柴油调价幅度低于每吨50元时,不作调整,纳入下次调价时累加或冲抵。  (二)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油种。根据进口原油结构及国际市场原油贸易变化,相应调整了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油种。

“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形成后,价格其实是有降有涨的。在这个过程中,机关要逐步完善有关机制和管理办法,市场主体也要逐步适应价格上下波动的经常性情况。”

根据相关监测数据,本次成品油调价前20天,布伦特、迪拜、米纳斯三种原油价格平均价比前期调价基准价大约提高了5%以上。所以,这次国际油价的持续上涨已经超过了20天,发展改革委经过观察和研究,决定上调油价。

据了解,在此机制下,成品油经营企业可根据市场情况在不超过最高零售价格、最高批发价格或最高供应价格的前提下,自主确定或由供销双方协商确定具体价格。对于一些加油站进行的降价促销,国家对成品油实行的是最高限价,企业可以在最高限价之下自行定价,国家是支持合法的市场竞争的。

石油生产国的石油政策与法规是什么?

2001年11月,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钩连动”机制进入进一步完善阶段,主要内容是由单纯依照新加坡市场油价确定国内成品油价格改为参照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来调整国内成品油价格。国内成品油价格以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市场一揽子价格加权平均值为定价基础(新加坡:鹿特丹:纽约=6∶3∶1),根据基本杂费及国内关税,加上由国家确定的成品油流通费用,形成由国家计委制定的国内成品油零售中准价。两大石油集团可以在中准价上下8%的范围内制定具体的成品油零售价。该机制一直沿用至今,简称为“三地成品油定价法”。

据最新消息,今年初中国将可能实施新的成品油定价机制,国家对零售油价的统一管制将有所放松。新的定价办法将放弃原来紧盯纽约、新加坡和鹿特丹三地成品油价的计算办法,而基本锁定“原油成本法”,即改以布伦特、迪拜和米纳斯三地原油价格的平均值为基准,再加上炼油成本和适当的利润空间以及国内关税、成品油流通费等,共同形成国内成品油零售基准价。这表明,用了5年的“三地成品油定价法”走到了尽头,我国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将迎来第四个发展阶段——“原油成本法”阶段。

或将上调 油价调整窗口8月7日24时开启

OPEC的油气政策 这个由石油生产国组成的石油卡特尔,从它诞生之日起到今天,一直受到世界的重视。尽管与20世纪70年代相比,OPEC的石油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比例下降了,但是,OPEC成员国的油气探明总储量居世界首位,其强大的石油生产与供给能力,尤其是它实行的石油发展战略及石油政策,对世界石油市场的稳定和发展仍然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OPEC在调整和实施其石油政策的过程中,协调行动、巩固团结,正逐步走向成熟,在国际石油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

OPEC的石油政策主要从对产量控制和油价控制展开。

OPEC通过对组织联合产量的控制和各国生产配额的分配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从1982年开始,OPEC用配额制度来实现产量控制。配额制度是将产量额度在所有的成员之间分配,以协调削减石油产量。

OPEC在不同阶段取了不同的油价政策。

生效日期会议地点变动(万桶)日产量上限(万桶)1998年2月利雅得—27.30*1998年4月利雅得-1.35525.951998年7月阿姆斯特丹/维也纳-1.25524.691999年4月海牙/维也纳-1.71622.2000年4月维也纳+1.71624.692000年7月维也纳+0.70825.402000年10月维也纳+0.80026.202000年11月维也纳+0.50026.702001年2月维也纳-1.50025.202001年4月维也纳-1.00024.202001年9月电话会议-1.00023.202002年1月开罗-1.50021.702003年1月维也纳+1.30023.002003年2月维也纳+1.50024.502003年6月维也纳+0.90025.402003年11月维也纳-0.90024.502004年4月阿尔及尔-1.00023.502004年7月贝鲁特+2.00025.502004年8月贝鲁特+0.50026.002004年11月维也纳+1.00027.002005年3月伊斯法罕+0.50027.502005年7月维也纳+0.50028.00

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石油产量政策历来变动一览*OPEC 10国产量基准,利雅得减产的依据。

在成立的最初10年,针对国际油价不断下降的趋势,OPEC为了维护成员国的石油权益,实行了冻结油价的政策,通过有控制地增产、实现油田费用经费化、减少原油销售补贴等手段争取获得更多的石油收入。1961年至10年9月,原油标价一直稳定在每桶18美元的水平。

20世纪70年代,OPEC实行大幅度提高油价的政策。通过实施提价、提税和取消销售回扣的策略,取“参股制”及国有化方式,以及运用“石油武器”实行禁运和减产等斗争手段,从西方石油公司手中争夺回了石油主权和石油标价权,获得了巨额“石油美元”,并在国际石油市场占有了超过一半的销售份额。阿拉伯轻油的官方价格,从10年9月份之前的每桶1.8美元飙升到1980年4季度的每桶33.33美元,国际市场现货价格上涨到每桶38.63美元。这期间,爆发了13年和19—1980年的两次世界性“石油危机”。

20世纪80年代,OPEC针对世界石油消费量增长缓慢甚至下降以及非OPEC石油产量上升的形势,先是实行限产保价政策,以期阻止油价下滑,继而取扩大市场份额等政策,以求保证石油收入和维持市场份额。这一时期OPEC遭到了严重的损失,其重要原因之一是OPEC前一时期过度提高油价政策而带来了负面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最近两年,OPEC调整并交替实行“限产保价”或“增产抑价”政策。前者是在油价长期走低情况下,通过限制或减少产量,缩小市场供应量,推动油价转跌回升;后者是通过增加产量,扩大市场投放量,抑制油价的暴涨,以达到稳定市场,增加石油收入,保持市场份额的目的。2000年,OPEC建立了“自动油价平衡机制”,明确提出新的政策目标,即抑制油价波动,力求使国际市场的原油价格维持在对产油国和消费国均有利的水平上。

OPEC的石油政策对世界石油市场的供需平衡及国际油价影响重大。OPEC的石油政策从最初的以争取恢复自身权益为宗旨,到推崇建立公正、合理、有利于各方的油价水平,保证持续、有效的石油供应,从而稳定世界石油市场的政策目标。这对于世界石油业的发展,无疑是一个有益的、新的飞跃。近年来,OPEC能源政策的调整围绕上面提到的新的目标进行。1999年,OPEC秋季部长会议提出要以库存量而不是以价格来决定产量的油价政策。2000年3月,OPEC进一步调整其政策,建立了油价“自动平衡机制”,确定了22~28 美元的油价浮动范围作为其增减原油产量,以保证国际市场石油供应和稳定的油价政策。2001年,OPEC再次作出调整研究,建立新的、能够反映市场真实供需情况的原油定价基准,除调整油价政策外,各成员国也在修订其能源发展战略,包括适度开放由国家垄断的石油天然气部门,通过改善投资环境和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外国石油公司参与本国石油开等。委内瑞拉的能源战略重视加强同南美洲国家的能源合作,争取在建立统一自由贸易区的过程中,实现包括能源在内的基础设施现代化,推动拉美地区经济的尽快恢复与发展。

非OPEC产油国的石油政策 以俄罗斯为例。油气行业是俄罗斯国家经济的主要支柱,关系到社会的整体发展。合理利用和保护此类、确保其再生产水平、提高管理效率、在对外合作中维护国家利益是俄当前的首要任务。作为最重要的非OPEC产油国,俄罗斯非常重视本国油气的开发和保护,制定了一系列政策与法规。

(1)制定行业长期发展规划。

2003年5月俄通过《至2020年俄罗斯能源战略》,详细分析了能源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明确了该领域今后20年的主要发展方向和基本框架。为不断寻找新的矿脉、避免国家可探明储量的枯竭,2004年俄通过《2005—2020年国家矿物勘探及其可持续发展的长期纲要》,规定了37种主要矿藏的开量与再生量的比例关系。为加大对大陆架的研究开发,2004年俄通过《至2020年俄罗斯大陆架石油天然气研究开发战略》,确定了大陆架油气开的阶段性目标。

(2)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修改税法,建立促进油气行业发展的税收体制。首先,合并税种,简化税收办法。从 2002年1月起,取消了矿区使用费、矿物原料基地再生产留成和原油开消费税,代之以征收“开统一税”。其次,取消不合理优惠,弥补税收漏洞。2004年1月,俄罗斯撤销了境内的最后三个离岸区设置,杜绝了石油巨头们利用其逃税避税这一漏洞,也避免了企业间的不公平竞争。再次,增强税收公平性,促进行业均衡发展。为鼓励对地质条件恶劣、效益低下的油田进行开发,俄罗斯拟将现行简单化一刀切的石油开税改为级差开税——根据油田质量和开效益确定不同的税率。

制定新的《矿产法》,完善政策法规和管理机制。俄罗斯现行《矿产法》出台于1992年,诸多条款已不适应当前行业发展的需要,特别是个别条款过于空洞,给不法分子造成可乘之机,也导致了严重的官员腐败。为扭转这种现象,俄罗斯主管部门正在重新制定《矿产法草案》,对包括油气在内的地矿勘探、开和使用等相关问题做出详细规定,尽量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保证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和国家的根本利益。该法有望于2006年最终通过。届时,它将成为规范俄油气行业发展的重要法律之一。

(3)建立有效的国家管理部门体系。

要实施国家对油气工业的有效监控,必须建立健全管理部门。

从行政分工看,为减少开许可证发放的混乱无序现象,正在重新制定的《矿产法草案》将明确规定地矿归联邦所有,开许可证也将由中央独家发放。从部门设置看,俄工业能源部及其下属的联邦能源局、自然部及其下属的联邦地矿利用局和自然利用监督署、经济发展和贸易部及其下属的联邦海关署、财政部及其下属的联邦税收署等部门将从不同的角度对油气行业的整体发展进行规划和监督。从人员安排看,总统的亲信将被安置在油气企业中任要职。

(4)加强对进出口运输环节的管理。

俄罗斯牢牢控制着油气产品运输渠道,不允许私有油气公司建设和拥有自己的管道系统。目前,国家控股的俄罗斯石油运输公司、俄罗斯铁路股份公司、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分别在油气产品的管道和铁路运输中具有绝对垄断地位。2003年10月,俄罗斯交通部起草了旨在放开交通运输业的《至2025年俄罗斯交通发展战略》,其中惟独未涉及管道运输改革,也未谈及油气运输领域吸引私人投资的问题。

(5)在国家控制的前提下广开资金来源。

首先,通过《产品分割协议》加大对外资的吸引力。“萨哈林-1号”和“萨哈林-2号”项目均是以这种形式吸引了大量外资。国际油气巨头,包括英荷壳牌石油公司、日本三井公司和三菱公司、美国埃克森美孚石油公司、印度ONGC公司均参与了上述项目的实施。其次,鼓励油气公司发行欧洲债券,增强其投融资能力。目前,俄罗斯许多大型石油公司已在欧美股票市场上市,企业资本化程度和资本运作透明度明显提高。再次,允许外国公司收购俄罗斯公司股票。2004年9月,美国康菲石油公司就以19.88亿美元的价格成功收购了俄罗斯最大石油公司卢克石油公司中的国家股(占该公司总股本的7.59%)。

(6)实现油气出口多元化,大打能源外交牌。

普京执政后,从国家经济安全角度出发,强调油气出口多元化,并灵活运用能源牌,巧妙地实现了国家利益最大化。

为实现油气出口多元化,俄罗斯试图从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拓展油气运输渠道。向东,利用中日石油管道出口之争,在两强之间游刃有余,并最终选择了对己最为有利的通向太平洋港口的管道走向。向南,为了抗衡美国倡议的跨里海天然气管道、阻挡土库曼斯坦天然气进入欧洲,更为了开拓东南欧的巨大市场,于2003年建成了穿越黑海海底至土耳其的“蓝流”天然气管道。向西,为了减少对乌克兰、波罗的海三国、波兰等非友好国家的过境依赖,于2005年12月开工建设穿越波罗的海海底至德国的北欧天然气管道。向北,几家大型石油公司已提议建设至摩尔曼斯克的石油管道,以开拓北美市场。

对于传统势力范围——独联体其他国家,俄罗斯更是利用油气出口,打一批,拉一批,加大对地区政策走向的控制。

列举世界各国针对金融危机所做的各项应对措施(列举三个行业的情况)

[汽车之家?新闻]?按照国内成品油调价的规则,新一轮成品油零售限价调整窗口将于8月7日24时再度开启。8月4日,国际油价走高,美油布油均收涨近2%,国内原油变化率为0.36%,本轮油价调整或将再一次上调。

8月3日两油均先跌后涨,WTI原油亚欧盘都曾一度跌破40美元关口。受各国乐观的PMI数据支撑,油价欧盘期间开始反弹,美盘时段日内跌转涨,隔夜回吐部分涨幅。截至收盘,WTI原油报40.77美元/桶,布伦特原油报43.85美元/桶。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原油需求复苏存疑,但天然气期货却在周一迎来开门红。天然气期货价格上破2美元/百万英热,一度上涨16%,创今年一月中旬以来的新高。截止北京时间8月4日亚市早盘,布伦特原油价格现报43.88美元/桶;WTI原油价格现报40.77美元/桶,日内均转涨。

周一油价因好于预期的全球经济数据一度上涨2%,但供应面的压力仍存。欧佩克+本月开始将减产幅度从7月的每天960万桶降至770万桶,在此之前,俄罗斯于7月略微提高了石油产量。但数据显示,这些额外的产量可能不会全部进入国际市场。

据数据估算,欧佩克7月产量增加约90万桶/日至2343万桶/日。目前欧佩克及其合作伙伴正继续按照协议控制产量以应对需求下滑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包括伊拉克与尼日利亚没有展现出同等的自律,在履行减产方面未取得进展,也还未落实承诺的弥补性额外减产。

分析师EdMoya表示,因全球原油需求持续疲软,随着欧佩克+组织开始放松减产额度,油价可能将开始进一步下滑。全球经济复苏步履蹒跚,美元持续疲软,分析师预计油价将进一步盘整,但存在下行风险,未来一周WTI原油价格或在38.50-42.50美元/桶区域盘整。

展望后市,美国周三凌晨4:30将公布美国至7月31日当周API原油库存,前值意外大减682.9万桶,投资者需留意最新一周的数据变化。另外,美国处于热带风暴季节,热带风暴伊萨亚斯将增强为飓风,持续影响美国东岸地区,这可能导致美国的油气减产。(消息来源:黄金网;编译/汽车之家?张雪莲)

韩国 取措施稳定金融市场

本报驻首尔记者 顾金俊

源自美国的金融危机迅速蔓延,致使全球金融市场动荡加剧。韩国为了稳定市场心理,取了多项救市措施。

10月19日,韩国宣布,在征得国会同意后,将向韩国国内商业银行提供总额达1000亿美元的外汇支付担保,此举意在缓解外国投资者的担心,保障韩国银行在国外的融资渠道。为缓解市场美元紧缺状况,还通过多种渠道向市场提供了300亿美元的援助,以扩充外汇市场的流动性。同时,为了稳定股票市场,韩国制订了税收优惠政策,规定对股票或基金的长期持有者将给予分红免税的优惠。

韩国还积极谋求扩大国际金融共助体系。在亚洲,积极参与在《清迈协议》框架下筹建800亿美元共同外汇储备基金的行动,并通过中日韩三国财长会晤机制积极谋求扩大双边货币互换规模;在美国,经过与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磋商,最终达成了韩美外汇互换协议。根据该协议,作为临时性的货币互换安排,韩国央行在明年4月30日前可以韩元做抵押,从美国获得300亿美元的货币供应。

以上应对措施公布之后,韩国金融市场渐趋稳定,外汇市场波动幅度减小,美元对韩元汇率基本稳定在1:1300左右。股市人气也有所回升,首尔综合股指已恢复到1000点以上。尽管如此,此间市场人士大多仍持小心观望态度,原因是应急措施虽已初步见效,但市场是否能真正稳定最终还是要取决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变化。

进入11月以来,实体经济的消息不断传出:

受出口和内需双双下降的影响,汽车行业冷风习习。韩国第二大巴士制造公司————“大宇巴士”决定裁员30%,冻结现有工资水平;“通用大宇”汽车公司决定,从12月22日到明年1月4日下属3个工厂全部停产。

房地产市场萎靡不振,建筑行业面临严峻考验。11月12日,韩国建筑行业的中坚企业————“新成建设”公司由于流动性不足无法自救而申请法院托管,在建筑业界引起震动。据悉,今年以来,出现流动性危机的韩国建筑企业已近300家,未售出的公寓房已超过15万套。

据韩国统计厅最新统计,今年10月份,韩国新增就业人数9.7万,比去年同期仅增长了0.4%,这是2005年2月以来的最低增幅。其中制造业、零售行业和建筑业还出现了负增长。

鉴于国内国外的严峻形势,韩国总统李明博明确表示,未来一至两年内要靠扩大内需来克服危机。为了发展内需市场,增加就业,韩国决定进行紧急财政投资,其中包括11万亿韩元的公共支出,主要用于扩大就业、支援中产及平民阶层、扩充社会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将调整税收政策,实施总额达3万亿韩元的减税支援。

为配合韩国倡导的扩大内需方案,韩国大企业也加强协调,准备取行动。11月12日,韩国“全国经济人联合会”召集12家大企业负责人开会,会上就“尽量减少国外投资,扩大国内原材料的购买比例”等内容达成一致。

扩大内需固然重要,但出口仍然是韩国经济的生命线。尽管国际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韩仍把明年的出口目标提高到5000亿美元,并要实现贸易收支的顺差。为实现这个目标,对进出口企业取了多种支援措施。针对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的资金困难,韩国央行和财政部将分别提供100亿美元和60亿美元的援助。同时还积极引导商业银行和大企业以“共生”理念帮助中小企业渡过难关。

尽管韩国和业界都在积极应对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影响,但由于尚无法对整体影响做出准确评估,所以政策效果也还无法预料。此间专家和业内人士均称,也许要等到明年下半年才能得出结论。

埃及多管齐下应对金融危机

本报驻开罗记者 朱国才

正在不断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埃及经济形成了巨大挑战,并已对一些实体经济产生了不利影响。埃及最大的移动通信公司————奥拉斯科姆电信(ORASCOM TELECOM)的股票上个月在埃及股市经历了近22个月以来最大的一次下跌,单日下跌幅度达8.18%,造成该公司今年股价58%的损失。同样,这次金融危机对埃及的金融与银行部门、证券市场和经济增长率都产生了不利影响。据埃及总理纳齐夫不久前在一次会议上透露,受此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埃及的经济增长率将由去年的7.1%降至今年的6%左右。另外,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在可预见的将来还可能对埃及的支柱产业———旅游、苏伊士运河以及出口造成一定程度的不利影响。

为了防止这场国际金融危机对埃及经济的进一步破坏,埃及制定了一套以保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的应对机制,同时取更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保持投资增长率,扩大就业,维持人民群众现有生活水平。

此次金融危机发生以后,埃及主要取了以下几项具体应对措施。

第一是取更宽松的货币政策支持生产和出口商,帮助出口商开拓新的市场。为出口商提供保险,提高其产品的出口竞争力,同时还准备加大对出口商品的补贴,减少出口商需支付的各种费用,减少运输成本,支持出口商更多地参与国际商展活动,特别是鼓励开拓新的出口市场。第二是进一步扩大对全国基础设施的投资,特别是对上埃及的基础设施投资。埃及将着力吸引更多的外商参与埃及交通运输部门的中长期投资项目,其中包括对埃及港口和道路的投资。此外,还通过激活建筑市场来进一步刺激经济增长。第三是进一步加强对埃及资本市场的管理,完善证券市场。埃及资本市场管理局已决定修改证券市场有关上市公司的法规,加强上市公司作为市场主体的作用。第四是稳定能源市场,支持工业发展。在上个月举行的一次会议上,埃及投资部长穆希丁指出,将取措施使投资者有更多机会获得投资项目所需土地,并对工业项目所需的能源价格保持稳定,保证这些项目使用的能源不涨价。第五是为了防止国际金融危机对埃及旅游业产生不利影响,埃及开拓新的旅游市场,争取更多的游客到埃及旅游。第六是维持国内物价稳定。目前埃及要求地方各级加强物价管理,防止哄抬物价的现象发生。第七是埃及中央银行承诺并保证每位公民在国内银行存款的绝对安全。目前,埃及的外汇储备已达350亿美元,财政状况良好,外汇汇率稳定,的目标是使财政赤字维持在占GDP6.6%的水平,并保持埃镑对美元汇率的稳定。

沙特 实施谨慎稳健的投资政策

本报驻利雅得记者 黄建纲

在全球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国家评级中,沙特阿拉伯被评为第四级,是受冲击最小的国家之一。这得益于沙特实行了稳健、谨慎的海外投资政策和较严格的金融管理措施。

然而,国际金融危机也对沙特的股市造成了一定的冲击,尤其是雷曼兄弟公司宣布破产以后,沙特股市在震荡中下挫,股市达到最低点时,沙特股市的市值损失了52%。此间经济分析家认为,下跌的主要原因是外资快速从沙特股市和银行撤出,再加上油价猛烈下滑,股民担心购买美国债券会遭受损失,在恐慌心理因素的影响下,股市一度下滑。但随着取稳定股市的措施和沙特各大公司公布第三季度的经营报告,上市公司虽然盈利有所缩水,但仍保持盈利状态,使得股市慢慢趋于平稳。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沙特货币管理署将银行隔夜拆借利率降到了6.63%,银行准备金率从13%下调到10%。为了保证银行有充裕的流动资金,货币管理署取了向银行注资的措施,分别向本国商业银行以美元和里亚尔两种货币注资,总金额为32亿美元和76亿里亚尔。10月25日沙特王室公布阿卜杜拉国王的指令,向沙特“信贷和储蓄银行”注资100亿里亚尔。的这项注资使该银行得以拿出80亿里亚尔,对拖欠还款者重新安排还款期限,并在4周内向18万提出申请的居民提供了,占需求的80%,从而稳定了低收入家庭的情绪,保障了社会的安定。

今年9月份以来,国际油价大幅下滑,使沙特的石油收入大幅减少,然而沙特2008年财政预算中的石油收入是按照每桶45美元计算的,因此石油价格只要在每桶45美元以上,沙特的预算就不会出现赤字。此间经济界人士认为,如果石油价格保持在每桶60美元以上,沙特绝大部分的经济建设项目资金来源不会受到很大影响。石油化工企业是沙特另一个支柱产业,所受国际石化产品价格下跌影响有限。目前国际石化产品平均价格已经下滑了20%,而对沙特石化企业来说,由于原料成本低,即使国际石化产品价格降下50%,沙特的石化企业也不会出现亏损,其影响只是企业产品收入有所减少而已。

由于世界经济衰退,粮食和工业产品的价格大幅下降,减轻了沙特通货膨胀的压力。沙特的工业产品、农产品、日用产品都需要从国外进口,目前沙特市场的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都下滑了20%—30%,小麦、大米等食品价格也在下跌。前一阶段由于建材价格上涨过高而停建的一些小型建设项目现在也都陆续开工,从而加大了市场的需求。

俄罗斯多项措施积极应对

本报驻莫斯科记者 李垂发

随着国际金融危机的蔓延,俄罗斯经济也受到了消极影响。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日发布的报告认为,此次金融危机将导致俄罗斯经济增长速度放缓,预计2008年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速度将只有7%,2009年将仅增长5.5%,这将大大低于俄罗斯官方今年初提出的经济快速增长目标。

为了应对日益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俄罗斯经济的消极影响,俄罗斯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俄罗斯近日宣布,为了全力保证银行储户资金不受损失,俄罗斯央行向各大商业银行提供了3877.27亿卢布的。这一措施对消除民众的恐慌心理,维护社会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俄罗斯还成立了应对金融危机、稳定金融市场的专门机构。10月20日梅德韦杰夫总统下令成立直属于总统的金融市场发展委员会,其主要任务是研究金融市场问题,并向总统提交有关维护投资者利益和应对金融市场危机的政策建议等。为保障食品供应,防止投机行为,还成立了农业领域反危机工作组。为了扶持房地产业,俄动用国家资金从市场上购买一批房屋,用于落实社会房。

俄总理普京10月20日提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补充。这一补充包括从今年联邦预算中划拨2000亿卢布(约合77亿美元)注入国有储蓄保险公司,以确保本国银行稳定运行;将原定于明年从预算收入中划拨的1750亿卢布(约合67亿美元)提前至今年划拨,以支持本国金融体系和实体经济。此外,这一补充还涉及修改税收法律法规的内容,其中包括债务可延长至20年分期偿还,有价证券和投资基金股份买卖的收入可免税等。

俄罗斯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另一重大措施是努力刺激实体经济的发展。在保护金融市场稳定的同时,俄罗斯也把战略目光转向实体经济,并对陷入信贷困境的中小企业和农业加大扶持力度。俄罗斯副总理兼财政部长库德林表示,俄将动用1750亿卢布的国家基金,用来收购俄主导型大公司的股票。据悉,这些资金将通过对外经济银行投资具有较高评级的股票、债券和有价证券。

俄罗斯总理普京也表示,俄将取新的措施,以支持银行业和实体经济,并于11月7日批准了改善本国金融和经济形势的行动。主要举措包括:完善非银行金融机构的破产机制,制定军人住房的国家保障机制,对大型农业项目提供必要支持,国家购优先考虑本国商品,对执行订单的企业在时提供国家担保,在军工企业还贷时给予补贴,在联邦预算资金上对中小企业加大扶持力度,刺激就业并提高失业补贴额度等。据俄罗斯经济发展部官员透露,俄罗斯将加快交通基础设施投资进程,在未来6年内投入6200亿美元,提前启动一些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增强国内经济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