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什么是临时补贴

2.成品油价格会不会迎来更危险的涨价?

3.06年发生的影响经济的重大

2006 年油价大跌_2006年成品油价格

根据《成品油《成品油办法》(商务部令2006年第23号)第四条规定,成品油是指符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并具有相同用途的汽油、煤油、柴油以及乙醇汽油、生物柴油等其他替代燃料。

成品油由原油生产加工而成,可分为石油燃料、石油溶剂及化工原料、润滑剂、石蜡、石油沥青、石油焦六大类。其中,石油燃料产量最大,约占总产量的90%;各种润滑剂品种最多,产量占5%左右。各国都制定了产品标准,以满足生产和使用的需要。

2013年2月25日零时起上调成品油最高零售价格。按照全国平均价格,每升零售价将分别提高0.22元和0.25元。自2013年3月27日零时起,汽、柴油零售价格90号汽油和0号柴油(全国平均)每升分别降低0.23元和0.26元。这是自2013年以来,国内成品油价格首次下调。自2013年11月1日零时起,汽、柴油价格每吨降低75元。预计90号汽油和0号柴油零售价格(全国平均)每升下降0.06元,为年内最低,十年来最低。

什么是临时补贴

中新网3月26日电 据国家发展改革委消息,为缓解国内成品油与原油价格严重倒挂的矛盾,做好成品油市场供应工作,根据《院办公厅关于转发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完善石油价格形成机制综合配套改革方案和有关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6]16号),经院批准,决定适当提高国内成品油价格,并同步出台对部分弱势群体和公益性行业的补贴措施。调整后的成品油出厂价格和各省(区、市)和中心城市汽、柴油零售基准价格表。

成品油出厂价格调整表

单位:元/吨

品种 调整前出厂价格 调整后出厂价格

供军队等部门用90号汽油(标准品) 4400 4700

供军队等部门用0号柴油(标准品) 3870 4070

供军队用灯用煤油 3890 4090

供军队用海军燃料油 2790 2930

航空汽油(标准品) 4530 4840

各省(区、市)和中心城市汽、柴油零售基准价格表

单位:元/吨

90号高标准清洁汽油 0号柴油

一、实行一省一价的地区

北京市 5370 4665

天津市 5160 4475

河北省 5160 4475

山西省 5225 4530

辽宁省 5160 4475

吉林省 5160 4475

黑龙江省 5160 4475

上海市 5175 4480

山东省 5170 4485

湖北省 5185 4500

河南省 5180 4495

海南省 5295 4600

广东省 5235 4540

广西自治区5295 4600

宁夏自治区5165 4475

甘肃省 5145 4495

新疆自治区4955 4380

二、暂不实行一省一价的地区

呼和浩特市 5175 4490

南京市 5145 4465

杭州市 5175 4490

合肥市 5180 4495

福州市 5210 4520

南昌市 5180 4495

长沙市 5175 4510

成都市 5365 4695

重庆市 5350 4660

贵阳市 5325 4625

昆明市 5355 4655

西安市 5145 4485

西宁市 5115 4505

注:表中北京市汽、柴油为质量符合车用汽油、柴油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238-2004,DB11/239-2004)的油品

成品油价格会不会迎来更危险的涨价?

从2010年起燃油补贴将按年据实结算发放时间:2010年2月26日 09:38近日,财政部和交通运输部联合下发了《城乡道路客运成品油价格补助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从2010年开始,油价无论年内再调整几次,燃油补贴都是按年度发放,从而形成一种机制。每年6月底前,上一年度的补助资金将发放到补助对象。其中在完善价格联动机制之前,中央财政对出租汽车经营者给予的是临时性补贴。

24日,记者在市出租汽车管理处了解到,启动补贴机制的价位水平是当国家确定的成品油出厂价高于2006年成品油价格改革时的分品种成品油出厂价(汽油4400元/吨、柴油3870元/吨)时,启动补贴机制;低于上述价格时,停止油价补贴。而且油价补贴随价格浮动而增减。因为与国家市场有控制地间接接轨的国内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建立后,今后的油价将是浮动的,与此相对应,油价补贴的标准需随之变动,即油价上涨增加补贴、下跌减少补贴。中央财政负担的油价补贴按年据实结算后拨付。其中,出租汽车补贴,是国家为减轻出租汽车负担而取的一项重要措施,在完善价格联动机制之前,中央财政对出租汽车经营者给予的临时性补贴。

另外,国家对这三者补贴对象的负担比例也不尽相同。对城市公交企业,中央财政负担全部油价补贴。对农村道路经营者的油价补贴,当汽油出厂价在4400元/吨—5480元/吨、柴油出厂价在3870元/吨—5070元/吨时,中央财政负担50%;汽油出厂价高于5480元/吨、柴油出厂价高于5070元/吨的部分,中央财政负担100%。对城市出租车经营者的临时补贴,中央财政负担40%。

06年发生的影响经济的重大

汽油降价结束,可能会迎来更危险的涨价。从现在的情况来看,的确有这个可能。

从某个角度而言,油价的“七连跌”并非完全是市场的胜利。虽然说现在的“油品”已经和几年之前提高了许多,国四标准基本取代了国三标准。但是,在石油石化经营体制的现状之下,这样的“七连跌”很可能预示着更危险的涨价,而这样的担忧,离不开公众对于石油及石化经营的垄断性质疑,离不开当下我国成品油价格仍然位于一个高位的现实。油价的下跌一方面能够降低相关产业的经营成本,有助于经济发展,另外一方面,整个社会的CPI也将因为油价的下跌而保持稳定。更让人欣慰的是,从次数来看,自去年3月份国内成品油价格调整机制形成以来,降价次数也完全超过了涨价次数。据统计,今年成品油零售限价即经历4次上涨,11次下跌和6次落空。去年3月油价新定价机制实行以来,成品油将统共下调17次,下调频率超过上调频率6次,且下调幅度远超上调幅度近千元。客观来说,成品油定价机制形成以来,总体上能够确保我国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原油价格的涨跌比例。然而,有两个问题却总也绕不开。一是,国际油价从6月份跌到现在跌了约30%,国内才跌百分之十几,即国际油价与国内成品油的价格在跌幅上,并不是完全一致,这如何解释?二是,现在的国际原油价格大约在80美元左右,而在2009年、2006年,国际油价也多次在80美元上下徘徊过。可是,如果我们对照“那些年”市场上的成品油价格会发现,现在的成品油价格仍然在高位运行,即面临一个“怎么跌都跌不回去”的现实。

2007年是中国经济充满变化与挑战的一年。

这一年,最大的变化就是经济发展思路的改变。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将经济增长由“又快又好”转为“又好又快”。两个字顺序的变化,实际反映出中国经济将由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改善型转变,由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而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大规模的经济结构调整在所难免。

这一年,最大的挑战就是避免经济出现大起大落。在经济结构调整和宏观调控过程中,如何避免宏观经济硬着陆,是经济工作的重点。国际收支双顺差过大导致的流动性过剩局面会长期存在,这也加大了宏观调控政策的执行难度。平衡好抑制通货膨胀和增加就业的关系,需要极高的政治和政策智慧。

2007年的经济生活已经开始。

从早年的多快好省,到“又快又好”,再到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又好又快”,好与快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所要追求的目标,也是历次宏观调控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经过多年的调整,中国经济已实现了快的目标,但同时,好的目标依然遥远,并且更具挑战性。

只有实现了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环境相协调,解决了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中国经济才能驶入“又好又快”的快速发展轨道。

结构矛盾更加严峻

投资过热引起经济过热,是中国经济的顽症,几乎每次宏观调控,都是围绕控制投资过快增长进行,此轮调控也不例外。经过近两年的调控,2006年前三季度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依然高达49.9%,一方面,投资增幅仍然偏高、在建规模仍然过大,上半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达到3年未有的31.3%,预计全年在建项目投资规模达32万亿元,比2005年增加5万多亿元。

另一方面,一些地方投资增幅回落较大。统计显示,10月份城镇投资增幅只有16.8%,是近几年来最低。当月整个东部地区以及全国10个省市投资新开工项目出现负增长,其中上海更出现40%的负增长。中国经济有可能出现大起大落的过山车效应,同时,宏观调控的重点领域投资增幅依然高企不下,钢铁、电解铝、焦炭、水泥、汽车、化纤等和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产能严重过剩。

在高增长条件下,、环境压力更大,希望通过国际市场解决能源约束也遇到很大的阻力,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继续攀升。

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保持多年强劲势头的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加强,中国经济对外依存度也水涨船高。海关总署数据显示,2006年前11个月,中国实现贸易顺差1570亿美元,远超2005年全年1019亿美元的水平;同比增加660亿美元;外汇储备余额已过1万亿美元。同时,中国已连续15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2006年世界投资报告》提供的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非金融部分)净额近123亿美元,对外投资(存量)仅占全球的0.59%,明显低于中国GDP占全球4.4%、贸易占6.5%的比重。

贸易顺差快速增长导致近年来贸易摩擦频发;国际收支大幅顺差不但使人民币升值压力增大,外汇占款也使央行不得不投放基础货币,造成国内金融市场流动性过多。国内技术密集型制造业大多处于产业垂直分工的低端,货物出口的55%是加工贸易,其中高技术产品出口的90%左右来自加工贸易。国内需要的先进技术装备主要依靠进口,制造业对外来技术的依存度在50%以上。中国外贸总额占GDP的比重已经达到70%,美国经济每下降一个点,就会影响中国出口下滑6个百分点。

数据显示,中国最终消费占GDP的比重已从上世纪80年代超过62%下降到2006年前三季度的51.1%,居民消费率也从1991年的48.8%下降到2005年的38.2%,均为历史最低水平。消费和投资比例失衡态势继续扩大,与投资贡献率相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仅为35.7%。国内消费需求相对不足问题在加剧,而农民和城镇低收入者收入水平不高是制约消费的一个关键因素。

传统增长方式难以为继

在这样的增长方式下,经济增长的质量亟待提高。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06年前三季度,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占GDP49.8%,比2005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占39.2%,降低0.6个百分点。经济增长越来越依赖消耗量大、污染排放多的第二产业,而高附加值、低消耗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人口、、环境的矛盾也在加剧,国家统计局最新调查显示,中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超过1亿,人口急剧老年化;农村劳动力转移缓慢,就业压力依然很大。我国能源总量虽然较多,但人均淡水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人均耕地只有1.4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45种主要矿产人均占有量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对煤电油运和重要的需求量明显增加,价格大幅度上涨,一些重要性产品对外依存度大幅度上升,我国重要能源短缺对经济发展的制约进一步加剧。2006年上半年,全国单位GDP能耗同比上升0.8%,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按照“十一五”规划纲要,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要降低20%左右;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10%。完成这两个“硬指标”的压力显而易见。

结构调整剑指何方

实现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是“又好又快”的主要标志,而要实现这一目标,调投资、促消费、促进国际收支平衡将成为2007年协调三驾马车的主要措施;以节能降耗减排为切入点,2007年将取更加有力的措施,应对日益加大的人口、、环境矛盾。

在投资方面,将优先发展服务业而不是工业,在工业领域,优先发展低能耗产业;在贸易方面,要控制顺差扩大的趋势,调整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在消费方面,必须着力提高农民及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

价格和税收是推动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手段,调整制造业投入的价格,包括土地、能源、水、自然和环境,使之符合相对稀缺程度和社会偏好;消除税收体系中补贴和刺激制造业的扭曲现象,其中包括对外商直接投资的税收优惠等政策都将陆续出台。发改委已经表示,2007年,将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深化性产品价格改革,理顺成品油价格,完善天然气出厂价格形成机制,缩小天然气与可替代能源的价差,实行差别水价政策;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通过协议低价供应土地的途径,导致大量不具备资金能力的投资者进入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自然开权和污染排放权无偿或低价取得等现象有望改变。提高土地使用税,提高工业用地价格等措施已经出台,差别电价政策也已进行了完善,两税合并已成事实。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可以在投资较少的情况下保持经济增长,为此将加速金融市场开放和改革;建立国有企业分红政策,以消除过度投资倾向等都将取得进展;地方官员的政绩考核等也将进行改革;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及产品将受到严格管制,企业的自主创新将受到鼓励。

为了提高消费需求,刺激国内消费,支出将从投资向医疗卫生、教育和社会保障方面转移,加快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进一步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范围,开展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试点工作;将继续开展就业促进和统筹城乡就业试点,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发改委将研究提出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基本思路。合理调整并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稳步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加强税收征管,有效调节过高收入,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的监管。继续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继续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稳定地向非农产业转移,向城镇转移。延长农业生产的产业链,促进农产品加工转化增值,使农民从农产品深加工的经营中增加收益;控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保证中央各项惠农政策的实施效果。

国际收支平衡将成为今年的突出任务。按照部署,国家将坚持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运用税率政策、调整相关货币政策,控制顺差;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为重点,通过加高税负控制粗钢等初级品的出口,加强科技类和类产品的进口。在保持出口和利用外资合理增长的同时,积极扩大进口,积极有序地扩大境外投资合作。以引进先进技术、先进管理和海外智力为重点,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要在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努力提高竞争优势,提升在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的地位。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改变高新技术过度依赖跨国公司、产业发展受制于人的状况。